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一詞由心理治療學家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提出,而此次我閱讀的書籍是由周慕姿著作之《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這似乎也是「情緒勒索」一詞變得如此氾濫的原因。
情緒勒索指的是他人有意或無意的行為,造成自己喪失自我價值感,導致自己即便不同意他人的意圖,也只能無奈地依循之。網路上對於這本書的評價兩極,但是普遍認同的評價是,本書提出「情緒界限」解決方案,相當難在現實社會中解決問題,只能做為阿德勒心理學中(可參考《被討厭的勇氣》)「課題分離」的依據。
評價兩極的部分,則是爭論於「情緒勒索」一詞,是否演變成行為偏差者的藉口,造成人與人的互動變得更加乖戾。個人認為無論是對於此書給予正向評價,或是負向評價的讀者,可能都會因為個人認知的差異,錯誤地曲解了「情緒勒索」一詞的內涵,因為情緒勒索的環境,是要在勒索者與被勒索者的行為與心理狀況都處於特定條件之下,才能引發的,因此我認為真正的問題是,社群媒體錯誤地引用「情緒勒索」一詞,以及閱讀書籍者錯誤地認知「情緒勒索」一詞,才是造成大家對於「情緒勒索」評價兩極的根本原因。
而我為什麼會閱讀這本書呢?主因也是不斷舊事重演的職場問題:上司總是會以「加分」、「團隊越來越好」、「學習成長」為理由,不斷給自己各式各樣的「建議」,即便美其名為分享資深人員的過往經驗,一旦自己選擇不採納上司的觀點,就會被貼上「思考不周全」、「做事方式不好」的標籤,且必須忍受上司長時間的碎碎念,然而選擇不採納上司觀點的原因則完全無法被聽見,而此工作任務所遭遇的問題則會繼續由我們基層工程人員默默承擔。
情緒勒索之所以成立,就是在這樣的職場環境之下,工作者的自信、自我價值感蕩然無存,隨時擔憂害怕因為執行工作任務而遭受上司的情緒轟炸,又因為上司的管理方式,造成工作者變相得獨自承擔任務執行的困難。
結果我的職場問題有因為這本書而解決嗎?當然是沒有,如同本書所述,上對下的關係是最難以處理的情緒勒索關係,我們也僅能透過本書,看清問題發生的前因後果,並重拾自己應該有的自我價值感而已,並期許大家盡可能不需經歷這麼一段難以忍受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