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書籍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書籍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6月29日 星期日

《不理性的力量:掌握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行為經濟學》(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The Unexpected Benefits of Defying Logic at Work and at Home)-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豆知識

  這本《不理性的力量》,原本深藏於公司書架,由於202443日花蓮地震的關係,公司書架遭震倒,開放同事們自由認領書籍,因此我挑選了這本由丹‧艾瑞利(Dan Ariely)著作,讀起來貌似有趣的書籍(整本書讀起來確實很有趣),看看能否幫助到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我。

  本書的撰寫方式是根據作者的研究,整理出各種不同的章節,部分章節的內容其實非常近似,例如第三章的「IKEA效應」與第四章的「非我族類症候群」,其實都是論述「敝帚自珍」的概念,但因為學術研究上控制變數、邏輯推導等因素,作者做了好幾種類似的實驗,並分別於不同的章節說明、呈現。不同的章節之間沒有關聯,讀者可以將本書各章節當作豆知識,輕鬆閱讀即可。

2024年10月5日 星期六

《CHANGING!轉型地圖:在變動時代創造新選擇》(Creating your own transformation map)-聆聽關於你我工作觀與人生觀的故事

  我的朋友總是會出其不意地給我驚喜,這次是持香時間久的香水,以及這本由作者Sandy Su(蘇盈如)親簽,署名給我的《CHANGING!轉型地圖》,真的是莫大的榮幸(開心🥰,雀躍地跳了起來!)。

  與多數的人相比,我關注職涯發展的程度,可以被視為工作狂了,即便週末休假,我的腦袋可能還在想工作的事情、技術的問題、學習的目標、想讀的書籍,腦袋處於一種很難閒下來的狀態,深怕失去了競爭力一樣;本書作者為國際獵頭,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人們,並聽過大量的人生故事,故以精選的故事說明如何有韌性地面對動盪的世界,並提供讀者盤點職涯的工具,強調掌握職涯的重要性。

  忙碌之餘,也該靜下心,好好規劃未來發展,好好傾聽內心的聲音了,讓對於工作過於躁動不安的內心,可以平靜地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

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為什麼我們經常誤解人心》-影響每個人一生的人際課題

  現職所在的「TEJ台灣經濟新報」,早期業務重心放在期刊的編纂,因此公司就像一間小型圖書館,有眾多的藏書。今年0403花蓮地震將公司的書架震得東倒西歪,也因此公司開放書籍認領,讓我有機會取得這本十年前出版(2014年),由尼可拉斯.艾普利(Nicholas Epley)著作,陳信宏與崔宏立共同譯註的《為什麼我們經常誤解人心?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揭開心智運作的真相》(Mindwise: How We Understand What Others Think, Believe, Feel, and Want)

  如同在LinkedIn上所陳述的,我身兼了ESG研究員、資料工程師、系統專案經理、DevOps4種職務角色,其中PM的角色可是讓我吃了苦頭:與客戶的溝通,往往得經歷冗長且難以聚焦彼此觀點的會議;與同事的溝通,又得不斷嘗試打破對方的防衛心,用盡談判技巧讓大家接受專案必須執行的工作項目。多虧了「大人學-專案的談判與協商」這門課的幫助,讓我擔任PM角色時所需的談判能力進步不少,但是工作人際關係的問題仍是沒有解決。

  記得我剛到職,擔任單純的資料工程師時,我只要和同事討論好他(她)們想要的概念,我就可以把所需的資料程式撰寫好,彼此的能力相輔相成,合作還蠻愉快的;但是接任PM之後,不再只是單純執行同事的任務,而是必須將專案任務派發給同事共同執行時,就遭到了頑強抵抗,過去一年的順暢合作經驗,瞬間化為泡影,演變為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被同事如此巨大態度的轉變所針對,我想沒有一個人會高興的,尤其是自己過去以累積的專業技能與經驗解決大家的問題,最終卻被如此對待,實在情何以堪。

  有鑑於此,我才會選擇閱讀這本書,畢竟人心的判斷與所選擇的應對方式,不會是只有職場上才會出現的問題,而是所有人的人生,或多或少都會遭遇到的課題。

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

《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Designing Your Work Life: How to Thrive and Change and Find Happiness at Work)-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之職場實戰篇

  自從書籍多從圖書館借閱,又或者是看YouTuber的說書之後,我就很少買書了,而這本《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則是少數我所購入的書籍,主要是因為疫後台北熊好券的大放送,在極為有限的使用期限內,剛好在書店看到這本書,就決定買下來了。

  選擇購入此書,是因為前作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是少數對我產生深遠影響的好書,且書中含有大量練習與探討,因此買書後方便隨時練習、隨時翻閱;本書《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的作者同樣是比爾‧柏內特(Bill Burnett)與戴夫‧埃文斯(Dave Evans),一如前作詼諧與切中人心論述,本作直指職涯發展上的現實、難題與困境,並再次使用設計師的思考方式,依不同狀況重擬並嘗試解決問題,作者希望告訴我們:我們值得擁有快樂的職業生涯。

  本書的核心概念其實與前作相同,書中的練習也很適合職場上遭遇困境的所有人嘗試,但這次我沒有跟著做就是了(),而是在自己過去顛簸的職涯歷程中,逐漸學會了這些道理。

2023年3月4日 星期六

《OKR實現淨零排放的行動計畫》(Speed & Scale:A Global Action Plan for Solving Our Climate Crisis Now)-具體面對氣候危機的解決方案

  這本由知名創投凱鵬華盈John Doerr與美國前副科技長Ryan Panchadsaram執筆,廖月娟、張靖之翻譯的《OKR實現淨零排放的行動計畫》(Speed & ScaleA Global Action Plan for Solving Our Climate Crisis Now),是我近期閱讀第三本與ESG、永續相關議題的書籍,也是最具體闡述潔淨科技現況的專書,書中的故事闡述、研究模型數值豐富精彩,儘管此書頁數近500頁,又以企業常用的OKR做為寫作架構,但閱讀起來卻出乎意料地順暢、有趣。

  OKRO代表ObjectiveKR代表Key Result,恰好就是John DoerrIntel習得之後,又做為Google最早期的投資者,推廣到Google發揚光大而廣為人知;例如我前東家也以OKR做為公司目標推進的管理工具,高階主管的KR必須呼應公司的O,而基層員工的O與高階主管的KR扣合之後,基層員工也必須各自提出自己的KR呼應之。

2023年2月12日 星期日

《投資地球的未來:ESG的導航圖》-ESG架構的入門指引

  這本《投資地球的未來:ESG的導航圖》是轉換工作到現在為ESG研究員之後,主管請我閱讀的,終於趕在三個月試用期結束前翻閱完畢(不過也沒有人逼我要讀完就是了)。由於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所以對於永續金融政策與國際現況,本書會給予較為完整的敘述,對於我這個ESG入門新手,是很重要的必備基礎知識。

  如果我們單純關注ESGE環境構面,會發現現今國內推動ESG的產業也是金融業,而非我原先思考過的能源、環工相關領域的公司,主要的原因也是法遵的急迫性,畢竟如果要限制所有企業碳排放量,最有效率的手段是透過金融業投融資、企業貸款的限制,用資金管控的方式半強迫所有企業走向符合ESG精神的道路,從此之後利潤極大化就不該是企業營運的唯一目標,而是需要納入更多的「人性」,考慮公司所有的利害關係人,包括我們的自然環境。

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少即是多: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Less is More: How Degrowth Will Save the World)-揭露當今社會為何走向不永續的道路

  我總是靜靜地聽著別人的對話,在前東家工作時,聽到兩個同事的閒聊:生活就是要吃很多好吃的東西,如果怕變胖,就多去健身房,這樣也可以維持又辣又正的體態和外型...。當下,我內心想的是,幹嘛搞得那麼累,畢竟吃那麼多,身體有負擔又要花錢,大量運動也要考量自己身體的負荷程度,而且去健身房也要花時間花錢,為何身體的能耗循環、財務循環要變得這麼快速?

  當時的我只是約聘研究助理,正時時刻刻擔憂失去工作、找不到工作的處境,畢竟社會組碩士,沒有一技之長,連找工作都有困難了,更何況要找到一份「薪資優渥」的工作更是無法想像,因此對於同事這樣的想法,更是覺得不可思議,畢竟我沒有那麼多資源,過步調這麼快速的生活。

  我沒想到的是,原來這樣平凡無奇的社會現象,是一連串經濟、歷史事件所共同編織而成。

2022年6月24日 星期五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一本重新思考人生與工作的改變之書》(You Turn: Get Unstuck, Discover Your Direction, and Design Your Dream Career)-職涯故事的思維與啟發

  非常久沒有寫新的部落格文章,一方面是前兩年顛簸的職涯,讓自己少有心力去閱讀技術以外的書籍,另一方面是現在的工作,迫使自己不要表達意見,盡可能想辦法獨自做好自己的工作,以避免任何可能遭受的責難與困擾,結果近一年下來,我也快要失去說話、表達的能力,演變為隨時擔心遭他人謾罵的畏縮心態。

2021年6月12日 星期六

《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一詞由心理治療學家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提出,而此次我閱讀的書籍是由周慕姿著作之《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這似乎也是「情緒勒索」一詞變得如此氾濫的原因。

  情緒勒索指的是他人有意或無意的行為,造成自己喪失自我價值感,導致自己即便不同意他人的意圖,也只能無奈地依循之。網路上對於這本書的評價兩極,但是普遍認同的評價是,本書提出「情緒界限」解決方案,相當難在現實社會中解決問題,只能做為阿德勒心理學中(可參考《被討厭的勇氣》)「課題分離」的依據。

  評價兩極的部分,則是爭論於「情緒勒索」一詞,是否演變成行為偏差者的藉口,造成人與人的互動變得更加乖戾。個人認為無論是對於此書給予正向評價,或是負向評價的讀者,可能都會因為個人認知的差異,錯誤地曲解了「情緒勒索」一詞的內涵,因為情緒勒索的環境,是要在勒索者與被勒索者的行為與心理狀況都處於特定條件之下,才能引發的,因此我認為真正的問題是,社群媒體錯誤地引用「情緒勒索」一詞,以及閱讀書籍者錯誤地認知「情緒勒索」一詞,才是造成大家對於「情緒勒索」評價兩極的根本原因。

  而我為什麼會閱讀這本書呢?主因也是不斷舊事重演的職場問題:上司總是會以「加分」、「團隊越來越好」、「學習成長」為理由,不斷給自己各式各樣的「建議」,即便美其名為分享資深人員的過往經驗,一旦自己選擇不採納上司的觀點,就會被貼上「思考不周全」、「做事方式不好」的標籤,且必須忍受上司長時間的碎碎念,然而選擇不採納上司觀點的原因則完全無法被聽見,而此工作任務所遭遇的問題則會繼續由我們基層工程人員默默承擔。

  情緒勒索之所以成立,就是在這樣的職場環境之下,工作者的自信、自我價值感蕩然無存,隨時擔憂害怕因為執行工作任務而遭受上司的情緒轟炸,又因為上司的管理方式,造成工作者變相得獨自承擔任務執行的困難。

  結果我的職場問題有因為這本書而解決嗎?當然是沒有,如同本書所述,上對下的關係是最難以處理的情緒勒索關係,我們也僅能透過本書,看清問題發生的前因後果,並重拾自己應該有的自我價值感而已,並期許大家盡可能不需經歷這麼一段難以忍受的歷程。

2021年5月17日 星期一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若在一般的工作與生活環境之下,我可能不會想要閱讀這本書,但自從自新創企業離職,短暫經歷資策會豐富又具成就感的進修歷程之後,一旦重回職場,似乎馬上又將我打入匱乏、焦慮的深淵,因此在網路部落客文章的介紹之下,決定從這本《被討厭的勇氣》開始,正面面對這些令我感到不安的奔騰思緒,而決定放下永無止盡的技術學習執念。

  《被討厭的勇氣》以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觀點為核心,以哲學家與欲打破其理念的年輕人之間的深入對談,逐一剖析阿德勒的思想體系,這樣的思想可以如何翻轉我們的盲點,翻轉那些造成我們生活陷入泥濘的盲點。本書堪稱歷久不衰的經典書籍,由岸見一郎、古賀史健編著,葉小燕翻譯。

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轉職思考法》-唯有「隨時能換工作」的人,才能獲得自由


  從學生時期到就業時期,耳邊總是不乏有勸進考取公務人員或國營事業職務的聲音,但是這麼多年下來,說沒有動心是騙人的,畢竟遠離不安全感、保持生活穩定是多數人想要擁有的狀態,自己當然也受不了這樣的誘惑,但是一想到辛苦準備考試,目的卻只是將自己未來好幾個十年的人生賭在一個「自以為安全穩定」的工作上,就足以讓我卻步,重新省視一下這本由北野唯我編著、提倡的《轉職思考法》。

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原則:生活和工作》(Principles: Life and Work)-包山包海、彙整人生的智慧



  沒有花很多時間,終於等待到這本圖書館的預約書-《原則:生活和工作》(Principles: Life and Work),由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創辦人瑞.達利歐(Ray Dalio)彙整職涯過程所累積的經驗與智慧,提出以極度透明、創意擇優(Idea Meritocracy)等核心概念架構出「原則」,做為面對生活、工作,與整個人生的基準。

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

《數據分析的力量:Google、Uber都在用的因果關係思考法》-言簡意賅的資料分析入門書


  學習資料科學領域的技能至此,從網站擷取,到使用NumPyPandas整理數據資料,再到使用Matplotlib進行繪圖,這些程式技術的使用,主要是協助我們將以往繁雜且難以處理的工作轉化,透過容易上手處理與方便自動化的程式介面,讓我們能夠又快、又準確、又方便地轉換各式數據資料,但是我們也應該會發現,如何蒐集、使用與判斷這些數據資料,往往才是資料科學能否發揮價值的關鍵。

2018年11月9日 星期五

《工作!工作!:影響我們生命的重要風景》(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不朽的工作哲學思辨


  學生時期、服役時期、工作時期的自己,分別各讀了一遍這本由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著作,陳信宏翻譯的《工作!工作!:影響我們生命的重要風景》(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有如瞎子摸象般,於三個時期閱讀此書,分別帶來不同的感受,與獲得不同的觀點:學生時期的自己享受艾倫.狄波頓妙筆生花的文學美感,服役時期的自己享受艾倫.狄波頓放縱思緒的哲學思維,而現今工作時期的自己,則希望透過艾倫.狄波頓的遊歷觀察,找到能夠解開自我工作價值認知困境的健全心態。

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脆弱的力量》(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接受挑戰,感受脆弱,榮耀屬於競技場上的勇者



  2013年由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寫作出版的這本《脆弱的力量》(Daring Greatly)近年來持續正面地影響自己,在現今社會酸民文化、嘲笑玻璃心的文化充斥之下,作者以自身經驗與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感受不安、感受自卑、感受脆弱,才能與他人產生深度連結、才能積極投入並全力以赴地生活。試想當我們準備地完美無瑕時才接受挑戰,可能因此失去寶貴的時間與契機?跟每個人保持人際互動的距離,即使能隨時抽身,卻也無法深入了解彼此?當職場不容許任何錯誤,學習、創意和創新也將不復存在?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How to Build a Well-lived, Joyful Life)-打造滿意工作生活的具體方法與心態


  梅格.潔伊(Meg Jay)20世代論述對我產生深遠的影響,她指出人生就像飛機,如果飛機起飛不久時(年輕時)需要改變目的地,僅需偏轉角度,即可改變未來抵達的目的地,但若飛機已經起飛一段時間(年長時),必須改變目的地,勢必得多花時間、多花燃料、多走上千公里的路程,才能抵達新的目的地;這個論述讓我有危機意識,因為我就是那架已經起飛一段時間之後,才想改變目的地的飛機,但是儘管有危機意識,我卻感到悲觀、不知如何是好,直到讀了比爾.柏內特(Bill Burnett)與戴夫.埃文斯(Dave Evans)合著的這本書,我才知道透過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思維,能打造出可以行動的解決方案。

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我用LinkedIn找到高薪國外工作》-在台灣使用職場社交平台的心得


  一直在猶豫是否寫關於這本書的文章,一方面這是一本工具書,對象又是在2016年被微軟收購的LinkedIn,書中部分內容早已經與現況不符,加上自己並非習慣使用這類的職場社交平台,對於LinkedIn或是其本土競爭對手104職涯社群這類平台的評論,難免存在偏差,但是若能夠藉由這篇文章,讓更多資深與優秀的職場社交平台使用者得知一位平凡人的想法,或許可以引起討論,互相交換經營個人數位品牌的觀點。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100歲的人生戰略》(THE 100-YEAR LIFE: Living and Working in an Age of Longevity)-此書的人生戰略適用於台灣社會與否?大哉問!


  之所以會對本書論述的議題有興趣,是因為自己剛進入職場沒多久,父母卻已經在思考退休的問題:數十年下來,漫長的工作歲月應該如何度過?工作的成就感是什麼?生活的幸福感在哪裡?財富要累積多少才夠使用與退休?家庭、感情、朋友之間的人際關係又該如何維持?以上種種問題,本書皆有詳盡的論述,而且是在人們普遍長壽的考量之下提出的觀點,換句話說,本書是以長期的觀點,作為各個議題的討論基礎。

《100歲的人生戰略》(THE 100-YEAR LIFE: Living and Working in an Age of Longevity)-全方面人生規劃的務實討論


  《100歲的人生戰略》(THE 100-YEAR LIFE: Living and Working in an Age of Longevity)不是一本關注高齡長者的書籍,而是一本以長壽為變數,研究長期人生規劃的報告,因此年輕的讀者,因為有高機率度過長壽的人生,比較能夠從書中的論述得到啟發,進而影響看待生命的態度、管理有形與無形資產的方法,以及規劃人生階段的策略。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沿著寂寞,我找到自由》(Lonely: Learning to Live with Solitude)-揭露人們長期孤寂的心態與困境


  您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驗:朋友總是在Facebook發文分享自己的精采生活,而自己卻總是一個人坐在電腦前,孤伶伶地接受生活不如他人多采多姿的事實,自己也從不被邀請步入他們的光彩生活;然而,當下定決心擴大交友圈,好不容易從手機交友軟體認識一名陌生人之後,卻發現對方很難聊,彼此缺乏共鳴,說沒幾句話就謝謝再聯絡,自己又再度回到一個人的孤寂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