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不理性的力量》,原本深藏於公司書架,由於2024年4月3日花蓮地震的關係,公司書架遭震倒,開放同事們自由認領書籍,因此我挑選了這本由丹‧艾瑞利(Dan Ariely)著作,讀起來貌似有趣的書籍(整本書讀起來確實很有趣),看看能否幫助到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我。
本書的撰寫方式是根據作者的研究,整理出各種不同的章節,部分章節的內容其實非常近似,例如第三章的「IKEA效應」與第四章的「非我族類症候群」,其實都是論述「敝帚自珍」的概念,但因為學術研究上控制變數、邏輯推導等因素,作者做了好幾種類似的實驗,並分別於不同的章節說明、呈現。不同的章節之間沒有關聯,讀者可以將本書各章節當作豆知識,輕鬆閱讀即可。
一、工作中意想不到的非理性行為
現職工作中,如同第三章的「IKEA效應」所述,可以時常看到同事們珍視自己的工作成果,接著發生如同第四章的「非我族類症候群」所述,有時敝帚自珍的結果,同事會無法接受他人具建設性之批評。
往往在這個時候,如同第二章的「工作的意義」所述,同事們工作的熱情與動力會被摧殘殆盡,甚至發生如同第五章的「有仇必報」所述,在各種工作環節彼此刁難對方做為報仇手段。
工作的環節發生了這麼多的困難議題,公司高層如果還是像第一章的「給的愈多,得的愈少」所述,那這間公司的工作環境肯定是讓人感到沮喪,薪資差異不見得帶來績效之餘,反而替同事們帶來了更多的相對剝奪感。
一、給的愈多,得的愈少-為何巨額獎金不一定買得到績效?
l 當我們特別努力想要表現時,我們的行為反而可能變得不理性。
l 最好的方法是保留績效獎勵制度中的獎勵效果,但同時又消除它可能帶來足以影響工作表現的壓力。
二、工作的意義-從「樂高遊戲」認識「樂在工作」
l 工作是我們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大家當然非常希望能在工作中找到意義。
l 傷害員工「有所貢獻」的感覺所可能帶來的危險。
三、IKEA效應-為何我們會高估自己的工作成果?
l 投入的努力不僅會影響工作成果,它還會改變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對自己努力成果的評價。
l 更多的投入確實會產生更多的愛戀。
l 我們對自己心血結晶評價過高的情況極為根深蒂固,以致會誤以為其他人也同樣偏愛我們的作品。
l 雖然已極力投入,但若功敗垂成,我們就不會對那件事產生太大的依戀。
四、「非我族類」症候群-為何「我的」想法一定比「你的」高明?
l 只要是出於自己之手,我們幾乎就會認定,它絕對比別人的想法或作品更有用、更重要。
l 一旦我們開始迷戀自己的想法,就不容易放手,這種傾向有時會讓我們忽視或貶低別人更好的想法。
五、有仇必報-為何正義必須獲得「伸張」?
l 報復心理是人類本能之一,與信任感緊密相連。
l 正如「狼來了」的故事,我們有可能會濫用一些話,「對不起」講多了,或許也會失去它的神奇力量。
二、個人生活中意想不到的非理性行為
已經邁向三十幾歲的中旬,在自由戀愛的環境之下,感情經驗與價值高的人,往往可以像在第七章的「醜男悲歌」所述,不必降低太多擇偶標準,而在戀愛交友市場中本就不利的人,往往必須經歷第八章的「市場失靈」所述,於現今殘酷的交友軟體環境中遭受重重的打擊,最後如同第六章的「適應力」所述,我們會習慣戀愛交友過程的挫敗,並適應於維持單身貴族的狀態。
換個話題,本人關注的環境議題,則是如同第九章的「同理心與情緒」所述,因為環境危機大到不是個人、單一組織,或單一國家可以解決,故當今世界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溫室氣體排放,才會日漸失去控制,或許此時我們可以考慮如同第十章的「短暫情緒的長遠影響」所述,將議題以非負面的方式,訴諸於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情緒,帶動實際行動,或許才有機會緩解日益嚴重的氣候危機。
六、適應力-為何我們會變得「習以為常」?
l 這裡我們要學會的功課是:放慢享受的速度;採用間歇式享樂,獲得的整體幸福感將比較高。
l 要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你也可以想辦法在生活中增加一些意外的驚喜或不確定性。
l 當其他人擁有一些我們所沒有的東西時,比較的效應會變得特別明顯,因此,我們也很可能會更難以適應這種差別。
l 並不是所有的經驗都會讓我們產生相同的適應力,而且每個人的適應能力也各有不同。
七、醜男悲歌-適應力、「選型配種」,以及約會市場
l 長相出眾的人在選擇約會對象時較重視外表,而長相吃虧的人則比較重視其他特質(聰明才智、幽默感、宅心仁厚),長相吃虧的人確實調整了擇偶條件的優先順序。
l 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如何與這些特質或瑕疵共處,並學習、接受自己在社會階層中的位置。
八、市場失靈時-以「線上交友」為例
l 正如試圖將單身男女分解為一堆基本資料的交友網站常無法真正為大家找到合適的對象一樣,許多企業也常因未能將自家產品轉換為符合一般人思考模式的東西而受挫。
九、同理心與情緒-為何我們會強烈回應一個人的需要,卻對多數人的痛苦無動於衷?
l 以統計數字、大量的資訊來說明這些問題的規模及嚴重性,恐非激勵大家採取行動。
l 如果我們只能對個人性的苦難有所反應,而當危機大到超過我們的想像力或解決能力時,我們就會變得麻木、呆滯。
十、短暫情緒的長遠影響-為何我們不該在負面情緒下做決定?
l 情緒確實很容易影響我們的決策,而且即使情緒與要決定的事情毫不相干,它同樣會造成影響。
l 情緒的影響力會在它早已消逝得無影無蹤之後,繼續長遠地影響著我們的決策。
十一、從我們的「不理性」所學到的事-為何每件事都需要測試
l 稟賦效應與損失趨避這兩種心理偏誤的交互作用下,我們常會過度高估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並將放棄它們視為一種損失。
l 現狀偏誤-改變是件既困難又痛苦的事,因此,只要可能,我們都寧可不要做任何改變。
l 不可逆性-一般日常決定已經夠困難了,要我們做無可逆轉的決定更是特別痛苦。
l 實驗的重要性已無庸置疑-以實驗來證明哪些事情行得通、哪些事情行不通,在現代生活中已變得非常重要。
此篇書摘整理了本書各個章節的重點精華,並結合了近來我所經歷的人、事、物,對於追求工作、生活與感情平衡的我來說,也不啻是個「退一步,綜觀全局」的良好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