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7日 星期一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若在一般的工作與生活環境之下,我可能不會想要閱讀這本書,但自從自新創企業離職,短暫經歷資策會豐富又具成就感的進修歷程之後,一旦重回職場,似乎馬上又將我打入匱乏、焦慮的深淵,因此在網路部落客文章的介紹之下,決定從這本《被討厭的勇氣》開始,正面面對這些令我感到不安的奔騰思緒,而決定放下永無止盡的技術學習執念。

  《被討厭的勇氣》以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觀點為核心,以哲學家與欲打破其理念的年輕人之間的深入對談,逐一剖析阿德勒的思想體系,這樣的思想可以如何翻轉我們的盲點,翻轉那些造成我們生活陷入泥濘的盲點。本書堪稱歷久不衰的經典書籍,由岸見一郎、古賀史健編著,葉小燕翻譯。

楔子

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

l   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

  本書楔子的這句話,其實就已經點出了我現在工作的最大問題-我對這份工作沒有期待,故也不知道這份工作將為我帶來什麼意義。我只是一味的迎合社會對工作者的期待,例如重視工作發展性、頭銜、薪資等等,但就如本書的核心精神所傳達的,我必須在屬於自己的主觀世界中,賦予這份工作定位,否則這段沒有意義的職涯,只會讓我感受工作過程的痛苦與不愉快。

第一夜 否定心理創傷

由現在賦予的意義來決定

l   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l   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生活型態是自己選的

l   如果在感受不到幸福的狀態下,繼續做「現在的你」應該不會好到哪裡去。

l   如果生活型態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選的,應該就有重新選擇的可能性。

l   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

  這一段直接點出了多數人的通病:找理由。我們總是會以特定理由說服自己做不到什麼事,例如我不是本科系的畢業生,所以無法做好這件事,但是本書認為既然做「現在的自己」無法感到愉快,為何還要再自我設限,封死可以改變自己的道路?因此只要我們可以一步一腳印前進,不要想一步登天,馬上到達新的目標,我們其實能夠做出許多微小、正向的改變。

第二夜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煩惱全源自人際關係

l   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l   這些折磨我們的自卑感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主觀的解釋」。

l   把本來完全沒有因果關係的事物,對自己說得好像關係有多麼重大似的,並讓自己接受這種說法。

競爭帶來人際關係的煩惱

l   不和任何人競爭,只要向前跨步就行。

l   人際的關係軸上一旦有「競爭」,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無法逃離不幸。

l   其他所有的一切,甚至是全世界,都會被你視為「敵人」。

l   承認錯誤、表達歉意的言詞,還有脫離權力鬥爭,這些都不是「挫敗」。

健全的行動面與心理面目標

l   行動面的目標:獨立、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l   支援這項行動的心理面目標的認知:我是有能力的、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我曾經有一群高中好友,大家玩個遊戲,比賽誰最快結束單身狀態,結果應該很好猜,我最輸(輸到了現在依舊沒有交到女友),但是卻讓我覺得非常的不舒服,認為這種事情有什麼好比賽的?後來我也離開了這群高中好友(這不是主要的原因,而是長期以來對彼此越來越不了解,最後選擇離開)

  人類的煩惱全都是個人對於人際關係的詮釋,因此阿德勒心理學提倡平等的「橫向關係」(縱向關係後續提及),而競爭則是會讓人與人之間脫離「夥伴」的認知,將大家視為「敵人」,因此以我那群曾經的高中好友為例,當自己有與異性相處難以進入更深層、有機會交往的下一階段關係時,在競爭關係之下,根本不可能彼此分享心路歷程、彼此幫忙,因此在不知不覺中,關係的疏遠,或許就是這樣造成的。

第三夜 割捨別人的課題

課題的分離

l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否定向他人尋求認同這件事。

l   所有人際關係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踏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

l   不要介入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任何人介入你的。

l   課題分離並不是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不如說它其實是個入口。

  細部探究人際關係的問題,幾乎都是「課題」無法分離的原因而導致,例如父母介入子女大學科系的報考選填,又例如主管介入下屬的工作模式等,此時,我們只要知道事件的後果將由誰概括承受,就能夠清楚分辨「課題」的所有權在哪裡,萬一對方無法理性進行溝通,我們也只能選擇恰當的方式,讓當下的自己,尋找或營造一個能讓自己與周遭和諧生活的環境。

第四夜 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社會意識

l   把別人當成夥伴,並感覺到「有自己的歸屬」,就稱為「社會意識」。

l   所謂的歸屬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的。

鼓勵、感謝而非稱讚

l   阿德勒心理學否定一切的「縱向關係」,提倡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應該是「橫向關係」。

l   基於橫向關係的援助方式,在阿德勒心理學中稱為「鼓勵」。

l   人會因為得到稱讚而形成「自己沒有能力」的信念。

l   人在聽到感謝的話時,就明白自己是對他人有貢獻的。

l   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會有勇氣。

l   我們不以「行為」的層級,而是以「存在」的層級來看待別人。

  讓自己安然於社會、世界,乃至宇宙中的一個小角落,是我們應當達成的任務,而在這樣的小角落中,應該維持「橫向關係」,而非維持如同工作中上屬下屬之間的「縱向關係」,縱向的關係會有服從與標準,在這樣的環境中是無法培養健全的社會意識,即便是上屬稱讚下屬這種看似良善的互動情景,也充斥著行為的評判標準,因此我們應當以充斥著鼓勵與感謝的橫向關係,來做為維繫社會意識的主要動力。

第五夜 認真活在「當下」

阿德勒心理學

l   社會意識需要的是「接納自我」、「信任他人」還有「貢獻他人」這三項。

l   要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學,並達到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目標,至少需要「現在歲數的一半時間」才夠。

幸福的人生

l   所謂的幸福,就是貢獻感。

l   我們沒有必要刻意誇耀自己的優越性。

l   所謂的人生,就像一圈又一圈跳著舞,跳著的每一個瞬間,成為一連串的剎那。

l   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和「當下」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未來會如何,也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

  閱讀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時,我一直在思考阿德勒心理學如何在生活中實踐的問題,這樣的理論體系確實可以讓我們看待世界的觀點產生改變,但是將觀點轉化為行動的部分,依舊充滿了許多困難,像是我在工作上面臨了職業倦怠,不會因為一個念頭的轉變,就找出讓我產生工作動力的方法,因此我也相信真正實踐阿德勒心理學所需要的時間,恐怕是現在歲數的一半,也就是當自己的年紀越大,越難以做出相應的改變。

  另外就是關於人生意義的問題了,我很喜歡本書直截了當的答案:人生沒有意義,或是精確的說,人生的意義由自己決定,因此我們必須找到一支自己喜歡的人生舞蹈,享受其中,最後當我們串聯這一系列人生舞蹈的精采剎那,就會發現我們來到了過去所無法想像的人生高度,這樣的人生高度可不是想做到就能做到,而是專注每個「當下」所額外獲得的成果,有了這樣的高度,是我們能做出貢獻的一種表徵,而不是財富、名聲、權力所帶來的優越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