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

《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Designing Your Work Life: How to Thrive and Change and Find Happiness at Work)-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之職場實戰篇

  自從書籍多從圖書館借閱,又或者是看YouTuber的說書之後,我就很少買書了,而這本《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則是少數我所購入的書籍,主要是因為疫後台北熊好券的大放送,在極為有限的使用期限內,剛好在書店看到這本書,就決定買下來了。

  選擇購入此書,是因為前作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是少數對我產生深遠影響的好書,且書中含有大量練習與探討,因此買書後方便隨時練習、隨時翻閱;本書《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的作者同樣是比爾‧柏內特(Bill Burnett)與戴夫‧埃文斯(Dave Evans),一如前作詼諧與切中人心論述,本作直指職涯發展上的現實、難題與困境,並再次使用設計師的思考方式,依不同狀況重擬並嘗試解決問題,作者希望告訴我們:我們值得擁有快樂的職業生涯。

  本書的核心概念其實與前作相同,書中的練習也很適合職場上遭遇困境的所有人嘗試,但這次我沒有跟著做就是了(),而是在自己過去顛簸的職涯歷程中,逐漸學會了這些道理。

自己面對的問題是什麼?

  在分析現況的部分,我們一樣會使用前作《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好生活日誌」的概念,但在這裡更新為「好工作日誌」,並透過如下筆記的三個問題,過濾出造成自己在職場中狀況好、狀況不好的各種可能原因,在避開「重力問題」與「船錨問題」之後,重擬出真正切中核心且可以解決的問題。

前言-工作窮則變,變則通

l   六種設計心態:
好奇心、行動導向、重擬、覺察、通力合作、說故事

第一章-到底抵達了沒啊?

l   快樂生活的訣竅其實是學習知足常樂。

l   能為生活帶來意義、最能讓你快樂與長壽的因子,其實是人際關係-重點是你愛的人與愛你的人。

l   好工作日誌:
我學到什麼?我發起什麼事?我幫助了誰?

l   生命設計的反思:
回味(Savoring)、洞見(Insight)

  本書作者明確點出工作的意義和賺錢的目的,兩者不是選擇題的關係,也不是零和遊戲的關係,而是可以動態調整的「混音器」,個人認為就是在目前自己的能力(預算限制式)之下,將金錢、影響、表達(表達指的是創意、思想、藝術等對外傳達)三者調至最高(求極值),這三者當中,自己願意犧牲哪一部分多一些以換取另一部分多一點。

  我們往往在調整好「混音器」之後,就想要一次了解所有可以行動的選項,但這通常不切實際,將自己職涯的挑戰拆解為最小可行動問題,並從目前已知的幾個選項當中做出最適抉擇,就已經很棒了。

第二章-要錢,還是要意義

l   找出適合自己「金錢」、「影響」、「表達」這三種指標的「混合」比率,將能提升你的成功感及幸福感。

第三章-問題究竟是什麼?

l   最小可行動問題(Minimun Actionable Problem, MAP)
大師級伴侶(Master Couple)接受兩人之間的許多問題是永久性問題,想辦法湊合也就過了,他們替這些永遠存在的問題找出「夠好」的解決方式,繼續過日子。

l   最佳可做選項(Finding the Best Doable Option, BDO)
能夠完整掌握很好,但是只需達到足以挑選可行選項的理解程度。

  本書第四章提及的是工作精神的管理,通常被分派的事情過多,或是自己有興趣的事情過多,都會造成不良影響,此書提出的解決方式都是依案例彈性調整,沒有所謂的標準解決方案。

  本書第五章是我認為找工作時最重要的部分,無論親友、以前的同事,我見過許多定型心態的人,經過多年後不只是原地踏步,更演變為中年危機,因此我強烈呼籲一定要養成成長心態;再來一定要定期檢視自己於職場上的自主性、歸屬感與能力,想要心平氣和地工作,這三個缺一不可(問我就知道了…)

第四章-戰勝精疲力竭

第五章-心態、恆毅力與你的職涯ARC

l   相較於定型心態,帶有成長心態的人則較能堅持下去,更願意努力完成目標,即便起初笨手笨腳也一樣。

l   希望獲得自主性(Autonomy)、歸屬感(Relatedness)(人和旅程才是帶來美好記憶的元素)與能力(Competence),是人的天性,這三件事是你內在動機系統的一部分。

l   對大多數的我們來講,我們的工作則偏向外在,受其他人、情境、體制等因素影響,因此你得在那個領域待上好幾年,體驗大量的情境,才能判斷自己適合哪一種職場,這也是為什麼研究告訴我們,大部分的人要到三十五歲左右,才會在職涯中真正感到如魚得水。

已經確認的問題該如何處理?

  作者多次強調「離職」應該是最後才考慮的選項,而若要持續待在相同的組織工作,一定免不了接觸權力與政治,而這也是我們重新設計工作,能否宣告成功的一大關鍵,透過職場日常的接觸、觀察,我們可以逐漸掌握這間公司的職權與影響力分配概況,在機會來臨時(無論是主動創造機會,還是意外的機會),我們才有辦法讓工作上的事情,順著我們設計的劇本前進。

  作者提出四種工作設計策略,這四種策略執行難度由低至高分別為:重擬與再度投入、改造、轉換職務、砍掉重練。「重擬與再度投入」通常適用在原本適合自己的工作發生劇變,例如公司高層針對營運績效施加壓力,我們能做的是檢視既有營運方式並做改良。「改造」是指既有的工作在本質上已經不適合自己,必須透過同事、主管,甚至跨部門有影響力的人,微調工作內容,例如每週可以花半天的時間做自己有興趣的Side Project就是屬於此類。

  「轉換職務」與「砍掉重練」則十分相似,都是從一個部門轉換至另一個部門,或是從一個職位轉換至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職位,只是「轉換職務」不需要重新取得學位、重新考取證照、重新取得專業人士的身分認同,但是「砍掉重練」則需要做這些事,可能因此還得花至少兩年時間攻讀研究所學位。

第六章-權力與政治

l   職權與影響力的二乘二模型:
職權帶來做決定的能力。
影響力是影響掌權人士的一種力量。

l   帶來的價值一定要在策略上符合組織的方向,並且獲得有力人士、那些有權做決定的人的認可。

第七章-先別急著辭職,重新設計後再說!

l   四種策略:
重擬與再度投入、改造、轉換職務、砍掉重練

l   要弄清楚研究所帶來的這四樣東西,自己有多重視每一項:專業知識、人脈、換方向、徽章。

  本書第八章與第九章的內容分別是離職與找工作。第八章主要強調工作交接的重要性,以及留下美好身影對長期的自己是有幫助的;至於第九章找工作的內容幾乎與《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相同,都在強調聆聽他人故事,並適時提問、訴說自己故事,可以替自己敲開人脈網絡,挖掘出隱藏的工作機會(基本上我也是有意願聽故事、說故事,如果您願意聽我的故事、說您的故事)

第八章-好聚好散

第九章-前進

  如果工作設計走到了自行創業或零工經濟,需要閱讀本書的第十章(但是我想如果真的走到了這一步,這本書的內容已經遠遠不敷使用了),此章節以接案型的顧問為案例,說明了從打造個人品牌到向客戶收款,自己得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是自己一定要很清楚選擇當自雇者,自己所想要獲得的是什麼。

第十章-自己當老闆

  隨著自己邁入三十幾歲,我的職涯心態也必須從二十幾歲的自己進化,從前的自己擔憂東擔憂西,沒有一技之長,沒有經驗,更沒有人脈,從助理做起,如今回顧以往,儘管過程坎坷、波折,但仍可稱為成功,如果沒有成長心態從後面推著我前進,三十幾歲的自己恐怕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也恐怕無法以較高的視野觀察這個社會的運作,更甭論追求長期內心的平靜、幸福、快樂。

  我同事和我說,一般而言男人四十幾歲是巔峰期,在方方面面都會有不錯的成就,我很清楚如果現在的自己什麼都不做,甚至不知道怎麼做,我是無法變得更加優質的,因此生命設計、工作設計是不會有結束的時候。

  但願我們都可以變得更好。

終章-你可以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