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How to Build a Well-lived, Joyful Life)-打造滿意工作生活的具體方法與心態


  梅格.潔伊(Meg Jay)20世代論述對我產生深遠的影響,她指出人生就像飛機,如果飛機起飛不久時(年輕時)需要改變目的地,僅需偏轉角度,即可改變未來抵達的目的地,但若飛機已經起飛一段時間(年長時),必須改變目的地,勢必得多花時間、多花燃料、多走上千公里的路程,才能抵達新的目的地;這個論述讓我有危機意識,因為我就是那架已經起飛一段時間之後,才想改變目的地的飛機,但是儘管有危機意識,我卻感到悲觀、不知如何是好,直到讀了比爾.柏內特(Bill Burnett)與戴夫.埃文斯(Dave Evans)合著的這本書,我才知道透過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思維,能打造出可以行動的解決方案。

  其實我的問題並不少見,隨著高學歷普遍化,近30歲才出社會工作的情形越來常見,更不用說工作時才發現的學用落差,讓人應該在三十而立時,還得猶豫是否轉換人生跑道,接受「三十無法而立」的殘酷現實。來看看本書作者提供的美國數據:僅有27%的大學畢業生,所做的工作與就讀的科系有關,而所有的勞動人口中,高達66%的人不喜歡現在的工作,15%的人甚至痛恨現在的工作。這麼看來,人生這架飛機起飛不久時就確立不再改變目的地,可是相當罕見的事情,而我們也可推論「人生三十而立今時稀」,成家立業的年齡不斷推遲,也成了不可抗拒的既定事實。

  從前面兩段落落長的引文可以猜到,本書的重點主要放在工作和職業生涯上,且依照作者的經驗,不論什麼年紀,大概只有20%的人清楚知道人生想朝什麼方向發展,能夠很早就發掘自己的熱情所在,並擁有豐富的工作生涯,是異常罕見的幸運。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書不會請我們毫無頭緒地思考自己的熱情所在,因為熱情是接觸過之後才會知道的東西,也不會請我們做性向測驗,因為我們不太可能突然從事性向測驗建議的工作(例如機師),而是使用團隊的力量進行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以務實、不抗拒現實與潮流的方式,排除無效的想法(dysfunctional beliefs)並重擬問題(reframing question),才能架構真正可行的解決方案。只要沒有窘迫的生存問題,每個人都可以使用本書作者設計的一系列工具,設計自己會熱愛的人生,而這一過程永遠不會太遲,相關資訊可以參考本書官網(www.designingyour.life)

設計思考第一階段:確認現在的狀況,拋開無效的想法,並重擬有效的問題

步驟一:健康/工作/遊戲/愛的儀表板

  本書的生命設計,是以現況為基礎,長期、漸進的方式,在盡量不做任何重大結構改變的環境下,就改善目前的人生,因此我們需要評估自己的現況,知道自己身處的位置,才能確定前進的方向。

  作者用儀表板的形式,對自己的健康、工作、遊戲、愛等4個面向進行評估,我個人則是傾向將此4個面向與100歲的人生戰略書中使用的有形資產、生產資產、活力資產、轉型資產等4種資產進行整合,再用儀表板的形式進行評估,其中最大的差別就是「錢」,本書雖未提及任何與有形資產相關的議題,但我認為有必要將其納入評估,才能在進行生命設計時,清楚所能動用的資源有哪些?清楚所需改善的面向有哪些?

  關於儀表板所指出需要改善的地方,我們要避開浪費許多時間的錯誤問題,以及避開重力問題(gravity problem)與船錨問題(anchor problem)等使我們無法行動的無效想法,若要重擬一個有效的問題,我們可以從步驟二與步驟三的演練過程,找到重擬可以行動的問題的蛛絲馬跡。

步驟二:工作觀與人生觀

  步驟二是要回答2個哲學性的問題,但這2個問題經常能突顯自己價值觀的矛盾,例如一個人的工作觀是追求表現、贏得競爭、獲取利益,人生觀卻是恬淡自如、深居簡出,那麼兩者的矛盾衝突,可能會讓這個人的生活面向出現一些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協調工作觀與人生觀趨於一致,有一致性的人生,可以清楚判斷眼前出現的問題的到底是什麼,以及如何處理。

步驟三:好時光日誌

  好時光日誌用來記錄我們現在如何生活,從現在的生活找尋改善生命的切入點:每一天都是由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堆積而成,我們要用儀表板記錄每一件事情的投入程度、精力程度,以及是否進入全神貫注的心流(flow)狀態,並使用AEIOU(Activities, Environments, Interactions, Objects, Users)確認使我們感到振奮或疲倦的人事物,至少記錄3週之後,再來比對所有令人振奮或疲倦的事件,就可以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方向為何了。

設計思考第二階段:發想點子,安排計畫,並打造原型

步驟四:心智圖

  經過了第一階段的3個步驟,我們應該找到了許多生命設計的線索,接下來第二階段的3個步驟,不再是個人單打獨鬥可以完成的實作練習,而是需要組成35人的團隊共同完成。

  利用第一階段3個步驟得到的線索,我們要來畫心智圖,其實我個人一直不喜歡心智圖這種創意發想方法,因為平時就喜歡對生活進行思考的我,畫心智圖根本就得不到創新的點子(要是畫心智圖就能得到的話,平時胡思亂想的時候一定也能想到),因此這個實作練習需要集合團隊的力量共同發想,而且團隊成員的異質性越高,越能發想出自己一個人無法想到的創新點子。

  此外,談談另一個我個人一直不喜歡的創意發想方法-腦力激盪:腦力激盪要使用得當並不容易,本書也說明了多數人之所以認為腦力激盪沒用,在於一開始擬定不理想的問題,要不是問題已假定解決方向,就是問題過於模糊而無法處理。再者,即便擬定理想的問題,發想過程也是腦力激盪是否有用的關鍵:必須同一時間發想數個點子,避免不同時間連續發想點子,因為人們習慣使用熟悉的方法解決問題,因此不同時間連續發想的點子,往往是同一個點子的各式修正版本,我們沒有真正發想數個點子,來讓我們抉擇。

步驟五:奧德賽計畫(Odyssey Plan)

  發想創意點子之後,就是務實地將這些點子,整理成可以真正實踐的奧德賽計畫(Odyssey Plan),本書作者之所以稱奧德賽計畫,原因是生命為一場荷馬史詩人物奧德修斯的冒險之旅。

  奧德賽計畫是一份5年計畫,由於多數人的人生是由一系列「24年」串起來的,因此5年是最恰當的設計,再來就是使用儀表板,評估資源(設計思考第一階段的步驟一)、一致性(設計思考第一階段的步驟二)、喜歡程度(設計思考第一階段的步驟三)以及自信程度,並提出若實際執行這個計畫時,得解決的問題。

  本書作者建議至少要構思3份奧德賽計畫,且3份計畫之間沒有主案與備案之間的關聯,如此一來我們才有選擇最適合計畫的空間;但要是計畫難產,那就試著將創意點子放進這3種人生版本的框架:

一、自己目前做的事。
二、萬一事情生變,會做的事。
三、如果錢不是問題,面子不是問題,會做的事,或想活的人生。

  奧德賽計畫是真實能夠執行的計畫,也是自己在構思計畫當下,願意執行的計畫,因此必須把計畫告訴一群會支持自己的人,並請這群人回饋、提供點子,記得要告訴會問好問題、不會批評或潑冷水的人,如此一來計畫既保有自己的設計精神,也考慮了他人觀點而讓計畫可行性大幅提升。

步驟六:原型設計

  我個人認為原型設計是本書生命設計最重要的步驟,畢竟在多個奧德賽計畫之中,我們只能選擇實踐其中一個,如同購買衣服一樣,真正花錢買衣服之前,我們應該試穿衣服,才知道挑選的衣服到底適不適合自己,那麼如何試穿「奧德賽計畫」這件衣服呢?我們需要擬定原型對話名單,進行生命設計訪談與體驗,唯有體驗過這些原型,才有可能做出最恰當的選擇。

  簡單來說就是找相關人士談一談,並看看有沒有機會做一做:假如某個人的奧德賽計畫之一是準備高考,未來當公務員,但不確定是否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那麼這個人就應該實際請教幾個公務員,為何想做這份工作?這份工作辛酸的一面又是什麼?不要請教非公務員的人,也不要看網路鄉民的意見,踏實地與眾多公務員談過之後,甚至觀摩、實際體驗工作之後,再決定這是否是自己未來想做的工作。

  原型的目的是讓我們在投入大量資源之前,快速探勘與嘗試未來實際執行這項計畫時,可能發生的事情,往往在這個時候,我們才會發現現實與理想的落差,而本書作者也表示,原型是取得真正現實資訊唯一的辦法,因此透過原型試一下可能性,萬一發現問題,能夠及早返回,而不至於在傾盡精神、時間、金錢之後,再來懊悔執行了不適合自己的計畫。

設計思考第三階段:做出最佳選擇,接受可能失敗

步驟七:做出最佳選擇

  原型設計之後,已接近現階段生命設計的完工(只有階段性完工,生命設計永遠不會停止),接下來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奧德賽計畫,並在下定決心之後,放掉其他計畫,放手的關鍵是往前走,專注於一邊執行、一邊修改自己選擇的計畫,並享受改變生命的過程。

步驟八:重擬失敗

  靠著在風險小的原型設計多失敗幾次,我們才能在選擇最適合的奧德賽計畫之後,得到快速的成功與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計畫執行的一路上必定成功順遂,有鑑於此,本書作者設計出「重擬失敗」的練習,要我們將失敗的體驗細分為不小心的失誤、難以克服的弱點,以及能夠改進的成長機會,而忘掉失誤、避開弱點、專注於成長機會,就是面對失敗該有的態度,當我們對失敗免疫,生命過程當中的波瀾起伏,也就可以平心靜氣地面對了。

生命設計不可或缺的團隊

  本書的實作練習需要35人組成團隊共同完成,否則演練的成效不彰,因為生命設計的本質是與他人通力合作的過程,如果自己可以獨立完成,《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這本書根本不會存在,我們只要找個安靜的地方獨自冥思,就能夠領悟解決之道,不過很可惜,我們不可能透過冥思來解決問題。

  團隊成員必須支持彼此進行生命設計過程,成員可能包含支持者、親友團、導師等,這樣的團隊必須擁有共同目標、能夠參與定期聚會、擁有共同立場、願意認識別人、也願意讓別人認識我們,團隊成員也要能夠尊重、保密、全心參與、有生產力、不隨便質疑、不胡亂批判。

  這樣的團隊成員其實相當難找,光是談論「生命設計」這樣的主題,恐怕就已讓多數人興致缺缺,更不用說找到一同成長的夥伴,因此本書作者不吝撰寫本書,不怕實作技巧被學走,畢竟演練的關鍵在於團隊本身,若您是史丹佛大學學生,或是加州當地人,或許直接參與作者的生命設計工作坊就好,不用擔心尋找團隊成員的問題。

工作大大影響人生,關於求職的真實樣貌

  生命不是只有工作,不過多數人的生命出現問題,是因為工作的緣故,既然本書的重點放在工作和職業生涯,自然也用了一定的篇幅來說明「找工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在職缺列表裡找夢幻工作如大海撈針,是最糟糕的求職方法

  依照本書作者的數據,美國90%的人在網路或企業網站上求職,成功率只有5%左右,換句話說平均投遞20份履歷,進行數場面談,才有可能拿到1份工作,而拿到的那份工作幾乎不太可能是求職者心之所嚮的「夢幻工作」,相反地只要不是一份讓未來自己感到鬱鬱寡歡的工作,就應該覺得慶幸;首先我們要了解職缺列表裡的這些工作,到底是怎麼來的。


  網站上的工作說明書與工作規範書,一般都出自非真正了解這份工作的人(因為了解這份工作的人往往已離職),也非出自想徵人的主管(因為都把徵才的工作丟給人事或人資處理),因此網站上的職缺說明幾乎都寫得非常籠統,外人根本看不出來這份工作真正需要的條件,也看不出來這份工作到底在做些什麼,反而會因為籠統的職缺說明,讓公司收到一大堆無法消化的履歷,如此一來求職者的履歷當然難被發現。

  職缺列表裡的工作,絕大多數都是不對稱的求職資訊,我們無從得知開缺工作的工作性質,因此應徵過程強調自己與工作的適配、熱情,全都是盲目的「自以為是」,進而衍生出許多求職求才問題,本書提到的「拿香蕉請獅子症候群」、「假職缺症候群」、「酷炫公司的偽陽性員工與偽陰性員工現象」,都是在人力銀行或企業網站上求職,經常出現的毛病,因此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夢幻工作」,在職缺列表裡找工作似乎行不通。

依靠原型設計-生命設計訪談,切入隱藏的工作市場

  依照本書作者的數據,美國僅有20%的工作機會放在網路上,或公告在其他地方的職缺列表,而多數適合自己的夢幻工作在公告開缺之前,往往已經被別人搶走,因為夢幻工作往往只對專業人脈網裡的人開放,就能收到優質人才投遞的履歷,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在一場「圈內人的遊戲」中,圈外人幾乎不可能以求職者的身分進入圈內人的人脈網絡。

  有鑑於此,我買了並讀了《我用LinkedIn找到高薪國外工作》這本書,不只學習LinkedIn平台的使用技巧,更學習LinkedIn平台的經營技巧,力圖經營人脈並切入這種隱藏的工作市場;毫無意外地,本書作者亦認為建立人脈是絕對必要的,而進行生命設計訪談,幾乎可以說是建立人脈的唯一管道,畢竟彼此都是陌生人,唯有面對面溝通、尋找共同價值觀、建立彼此信任之後,才算是真正建立了一段好的人脈關係。

  應該所有人都不喜歡到處建立人脈吧!不但令人疲倦,又會有一種利用他人、油腔滑調、奸詐陰險的形象;本書作者承認透過生命設計訪談來建立人脈的過程並不容易,沒人喜歡這個環節,但這種方法的確有用,而且也只有這種方法有用,因此我們要重擬形象,建立人脈不過是在請人指點迷津,就像問路一樣,而建立人脈只是工作上的問路而已。

實際執行生命設計的感想

  本書不斷強調生命設計永遠不會完工,這是每個人應該有的心態,我們會因為一段好的設計,讓未來幾個月,甚至未來幾年,擁有一段很棒的時光,但是生命是動態的過程,我們也沒有能力一次想好這輩子要怎樣過,因此生命設計永遠不會停止,如同每日用餐,我們可以減少每日用餐次數,但不可能在一次吃到飽之後,就再也不需要用餐;既然生命設計永遠不會完工,那就應該專注過程、享受其中,如同用餐時享受餐點的美味一樣。

  我自己在嘗試生命設計的過程中,做到步驟四「心智圖」的時候就停止了,因為發現自己寫下來的點子,絕大多數都是以前嘗試失敗的原型,因此我得到了結論:自己一個人空想所畫出來的心智圖肯定沒用,我需要不同的腦袋替心智圖加入自己想不到的點子,才能為這份心智圖帶來嶄新的化學變化。如此可知本書的步驟四、步驟五、步驟六,不可能在沒有生命設計團隊的協助下,就能夠完成,因此我也試著與幾位有潛力成為團隊成員的朋友聊過,但仍沒有人有興致一同合作。

  這個時候設計師的思維就很重要了,如果是無法行動的問題,就不是問題:步驟四的目的是產生大量點子,而不是找人完成心智圖,因此我轉個方向,花了許多時間上網觀看各行各業的「日常」,我不挑剔行業、職業貴賤、薪資待遇等評價標準,我只注意各行各業的工作內容,希望從這些資訊獲得啟發,我主要閱讀文章「104職涯社群-百工的一天」,以及觀看影片「台灣就業通-賈伯斯時間」,就蒐集到許多創新的點子,最後在因緣際會之下與一位公司資深同仁午餐談天之後,我找到並確認了令我感興趣的點子。

  從步驟四開始,我不再依照本書的既定方法前進,只要掌握本書生命設計步驟的精神,即便缺乏生命設計團隊,我們依然能夠前進,但是要嘗試各種方法,從外界獲取創新資訊,以彌補缺乏團隊所造成的不足,而現在的我正在想辦法執行本書步驟五與步驟六的任務,未來的我也無疑地將繼續關注生命設計的過程,只希望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同我一起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