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靜靜地聽著別人的對話,在前東家工作時,聽到兩個同事的閒聊:生活就是要吃很多好吃的東西,如果怕變胖,就多去健身房,這樣也可以維持又辣又正的體態和外型...。當下,我內心想的是,幹嘛搞得那麼累,畢竟吃那麼多,身體有負擔又要花錢,大量運動也要考量自己身體的負荷程度,而且去健身房也要花時間花錢,為何身體的能耗循環、財務循環要變得這麼快速?
當時的我只是約聘研究助理,正時時刻刻擔憂失去工作、找不到工作的處境,畢竟社會組碩士,沒有一技之長,連找工作都有困難了,更何況要找到一份「薪資優渥」的工作更是無法想像,因此對於同事這樣的想法,更是覺得不可思議,畢竟我沒有那麼多資源,過步調這麼快速的生活。
我沒想到的是,原來這樣平凡無奇的社會現象,是一連串經濟、歷史事件所共同編織而成。
《少即是多: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這本由Jason Hickel著作、朱道凱翻譯的書籍,說明了資本主義如何從英國中世紀的圈地運動開始,逐步萌芽茁壯,演變到現在成為了對環境破壞、社會問題的一大殺手;我前同事如此快速的生活步調、如此大量的消費需求,其實都是資本主義滲透進民眾生活的縮影,而當時的我對於工作、薪資的憂慮,也是在資本主義巨輪之下,奮力往前奔馳的一種必然現象。
為了扭轉極度不利的工作條件,我從約聘研究助理期間開始自學程式,其後經歷顛簸的工程師職涯,快速累積大量「必備基礎」資訊技能,直到前一份科技業DevOps工程師工作為止,都是這樣一股腦地學習新的技能。但這些「必備基礎」資訊技能,可是和追求「經濟成長」一樣,是沒有止盡的,直到我失去工作熱忱、學習動力,甚至失去健康,並受夠了同事與主管成天的責難與酸言酸語,我才重新反思這一切快速步調的意義到底為何。
我現在從事ESG研究員的任務,幸運的是自己仍可以運用過去所習得的資訊技能持續工作,而不至於偏廢過去幾年的努力;之所以投入ESG領域,就是認同這可能是目前經濟體制之下,對環境和社會最具體的監管之道,而非讓我繼續被蒙著雙眼,被逼著持續做一些不知道有何意義的任務,而且還要達到無止境學習、無止境提升效率、無止境成長的目標。
即便我知道多數國內外公司都以ESG漂綠、沽名釣譽以獲取往後更大利益,即便我知道多數國內外公司所訂定的減碳目標都無法成功達成,即便我知道目前的工作也是以新產品為公司帶來獲利的觀點進行開發,甚至整個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是不歡迎阻礙「獲利成長」的ESG概念,但是以永續的觀點來看,這是必須實踐的方向,即便這真的相當困難。
讀完這本與ESG息息相關的書籍,就可以理解為何比爾.蓋茲(Bill Gates)會認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將會是人類歷來做過最大的奇蹟(The Most Amazing Thing Humanity Has Ever Done),而相較之下,結束COVID-19疫情則是非常、非常簡單。
資本主義-無敵破壞王崛起
試著想想,要是民眾沒有買房、養家的壓力,又有多少人願意進台灣的半導體護國神山,輪班工作?因此,資本主義就是運用這樣的人為稀缺,讓所有勞動者別無選擇地賣力工作,而資本家只要拿一部分企業獲益的成長果實,分配給勞動者,同時繼續為勞動者創造更多的消費需求,勞動者也就會願意為了更多的收入,持續賣力工作,和資本家共同追逐「成長」的目標。
在這樣無止盡的循環之下,所有人的生活品質固然可以提升,但其實提升全體人民福祉的效率是不佳的,因為絕大部分的經濟成長果實,是落入少數資本家手中,而且這樣過度快速的經濟循環,已讓自然環境、社會福祉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資本主義的誕生,其實就是讓政治、經濟上的優勢者,持續獲取更大利益的手段;英國18世紀的圈地運動,打破了佃農於領主莊園內自給自足、繳納作物收穫作為稅負的模式,以土地私有化、養殖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和牲畜為由,驅逐佃農,當失業的人們湧入都市討生活,成為了勞動階級,這一連串過程就演化為資本主義追逐經濟成長的濫觴。
在自然環境,生物不會永久保持「成長」的狀態,經濟也該是相同的道理,因此當1970年代停滯性通貨膨脹的發生,順勢造就了新自由主義的崛起,做為「解癮」,讓資本主義追逐成長的模式可以持續下去。藉由放寬金融、商業和財產權的管制,以及降低國際貿易的壁壘,甚至讓金融業放貸對象大量觸及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房地產,並讓資本的流通變得更加快速。
新自由主義至今所造成的影響,例如看看全球主要城市那高不可攀的房價,即不言而喻,以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來說,這樣的政策又再一次促成了「經濟成長」,並成功地創造更多「人為稀缺」,人們奮力工作,就是為了迎戰龐大買房、養家所需稀缺資源的壓力,這也難怪「少子化」、「不婚不生」,甚至「躺平」,成了當今不可扭轉的社會現象。
以「成長」豢養「人為稀缺」
l 產能突飛猛進是資本主義的特性,但它仰賴於創造和維持人為稀缺(Artificial Scarcity)條件。
l 在資本主義這個制度下,重要的是商品的「交換價值」,而非「使用價值」。這些公司和經營它們的CEO受制於必須成長的結構性義務。
l 資本主義從根本上依賴成長。如果經濟不成長,它會陷入衰退,導致債務累積,人們失去工作和房子,生活支離破碎。
l 政府倉促刺激更多成長,只為了創造新工作。但危機從未消失,它不斷復發,年復一年。這個現象叫做「生產力陷阱」。我們陷入荒謬的處境,需要不斷成長,只為了避免社會崩垮。
l 更多成長代表更多能源需求,更多能源需求使我們更難在剩餘的短時間內推出足夠的再生能源來滿足需求,事實上不可能。
為了扭轉過往追求經濟發展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我們必須將外部成本內部化,其中排放二氧化碳當量(tCO2e)的目標和規範,是目前所有生態環境構面當中,少數已開始制定明確減量目標與市場規範的項目,目標是達成2050淨零排放,限制全球本世紀末升溫在攝氏1.5度C的範圍內。
然而根據本書,氣候模型設計師早已發現當今追求經濟成長的模型,與溫室氣體減排的目標是相抵觸的,因此我已認定全球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最終將以失敗收場,除非全球各國上至政要、下至平民皆清楚意識到追求GDP經濟成長的目標必須放棄,且必須採取實際行動將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限制在地球可以自我復原的界線之內,否則目前所做的努力僅是杯水車薪罷了;畢竟我們的地球,已傳達出當今人類生活步調過於快速、能耗循環已超出臨界值的問題,正透過極端氣候等手段進行無聲的抗議。
本書論述許多科學手段,意圖找尋維持經濟成長,又能減少環境破壞的「聖杯」,但再次證實了這是不切實際的想像:單純以能源使用所排放的溫室氣體而言,距離商轉依舊遙遠的核融合發電技術即使是乾淨能源,仍無法解決其它環境破壞的問題;透過ESG等監管方式將外部成本內部化,需要全球政府明訂遊戲規則,目前僅初步針對溫室氣體提出碳權、碳關稅等框架,根本無法完整且全數囊括所有環境資源的議題,如材料開採、能源耗用、生態多樣性等眾多構面,假使我們有天衣無縫、完整的ESG構面計畫,將人類活動足跡限制在地球、社會可以承受的界線之內,也會因為強制執行這樣的計畫,將掐死經濟成長的可能性,遭到各國政府的反對。
科技救得了我們嗎?
l IPCC氣候模型設計師意識到,控制氣候變遷所需的減排幅度太陡急,很可能和持續經濟成長不相容。需要縮小全球能源使用規模,才會更容易快速轉型到再生能源。
l 破除迷思-綠色成長不存在:
一、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封存BECCS(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僅可輔助使用。
二、改造地球有極大不可控副作用。
三、資源回收有材料品質耗損與能耗問題。
l 乾淨能源如核融合,也許有助於處理碳排問題,但它對於逆轉濫伐森林、濫捕漁獲、土壤貧化和大規模滅絕毫無作用。
l 給自然訂價會內部化生產成本,就此而言,它會掐掉成長的可能性。這是為什麼至今沒有一個資本主義政府同意實施這個計畫。
l 生態經濟學家已提議了幾十年,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而優雅的干預,一勞永逸結束這場辯論,那就是設定每年資源使用和浪費的上限,並逐年緊縮上限,直到我們回到地球界線之內。
棄成長-通往後資本主義世界之路
各國和各企業在進行減碳行為設定時,常常寄望透過綠電憑證、碳權等碳抵換的方式,做為持續排放溫室氣體的特權,而非實際執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行為,因此當我進行ESG議題研究時,才注意到SBTi(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針對全球各企業的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設定,是不允許採用碳抵換的,而是要真切找出減碳方式並實踐之。
SBTi即便標榜以科學方式明定企業減排目標與路徑,但因為缺乏嚴謹的審核、監督機制,被批評為企業美化自身形象的漂綠平台,其中又以NCI(New Climate Institute)提出的報告如CORPORATECLIMATE RESPONSIBILITY MONITOR 2022,以25個全球知名大型企業集團為審查對象,嚴正地審視了其減碳目標與實際減碳作為,發現兩者有極大的落差,如果連全球知名的大企業都可以天馬行空地宣示自己願意落實減碳目標,卻無法實踐自己的承諾,又將如何將監管力道落實在全世界無數的中小企業身上?更遑論其中有無數數據美化、造假的情形發生?
本書作者提出的「棄成長」,是針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成長進行思辨,所得出最佳的解決方向,只是很可惜地,連作者本人都認為這極其困難,且目前尚未有具體可行、可轉換至永續發展的經濟制度,尤其當今世界的發展,重回以美歐、中俄為首的二元對立,放棄經濟成長無疑就是自廢武功,任由敵對勢力有擴張的機會,因此短期、中期來說,這是天方夜譚的想法。
長期而言,「棄成長」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放棄所有經濟部門無止境的成長,不只可以讓生態環境獲得喘息、有機會達成減碳目標(ESG的Environmental),更可以改善前文仍未提及的社會議題(ESG的Social),包含貧富差距、公共服務、社會福利、勞動權益等。
棄成長
l 成長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得如何分配,以及它投資於公共服務的程度。一旦超過某一點,更多GDP對於改善人類福祉毫無必要。
l 成長主義的問題是,幾十年來它將我們的注意力從困難的分配政治轉移開來。我們將我們的政治動能割讓給懶惰的成長演算,割讓給成長自動對人人有利的觀念。
l 棄成長不是減少GDP,是減少經濟體的物料和能源吞吐量,使之恢復與生命世界平衡狀態,同時更公平地分配所得和資源,將民眾從不必要的工作解放出來,並投資於人們蓬勃發展所需的公共財。
本書作者列出的幾項「棄成長」具體做法,原則上都是放緩資源與能耗的循環速度,進而讓環境與社會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終止計畫性報廢可以提升產品的耐用程度,減少產生的垃圾,同時減少更換新產品所需資源的耗用;減少廣告可以降低人們採購超出實際需求的商品,例如購買過多的食物,結果囤積在冰箱放到過期;從所有權轉移到使用權,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儲備自己非經常性使用的器械,舉例來說,如果你開車的頻率很低,兩個月開一次,與其購車,倒不如使用共享汽車與大眾運輸工具,既可以降低採購需求,又可以增加產品使用的價值。
當供需規模降低、資源與能耗的循環速度下降、破壞生態的產業不復存在,我們也才會有更多的時間與心思,放在如何提升工作品質、生活品質,以及身心靈的健全,而非埋首於賺取錢財、獲取人造的稀缺資源。
棄成長具體做法
l 棄成長具體做法:
一、終止計畫性報廢。
二、減少廣告。
三、從所有權轉移到使用權。
四、終止食物浪費。
五、縮小生態破壞性產業。
l 當我們解放人民免於非必要勞動的辛勞,我們可以縮短每週工時來維持充分就業,可以更公平地分配所得和財富,並投資於全民醫療保健、教育和負擔得起的住宅等公共財。
政治制度的民主化難能可貴,綜觀歷史,西方的民主化進程也才200多年,但是經濟制度的民主化更是困難,至今尚未誕生,然而這是確保永續發展的必備條件。
在當今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一言九鼎,可以為了個人私利榨取環境與社會資源,也可以將科學技術、人才技能帶來的生產效率提升,所產生的獲利,再次投入生產以擴大規模;例如人才的需求,早期希望擁有專業與通識兼備的T型人才,後來又希望擁有兩項專業與通識兼備的Pi型人才(Π),我相信不久的將來,老闆會希望擁有正方形人才(■),人人都該是現代達文西,才可以賺取維生所需的基本資源...
經濟制度的民主化正是為了縮減資本家呼風喚雨的權力,避免其決策走向極端苛刻、不合情理:研究人員發現即便利益當前,多數人們仍願意放棄,以確保環境、社會的永續發展不遭受破壞,因此在經濟民主化的假設之下,我們可以成功避免少數貪婪者主導公司營運,做出自私的決策。
走向永續的道路,需要擴展「同理心」至「泛靈論」的層級,想想我們的工作與日常生活當中,那些缺乏同理心的人,是如何踐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信任,只為了讓自己感到好過一點、感到優越一點,因此即便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同理心,都相當不容易了,更何況是將全球自然環境、人類社會賦予靈魂,並尊重之,我們必須認清我們不是支配者,而是要培養互相尊重、相互依賴的關係,才能實踐真正的ESG,才能走向真正的永續道路。
穩態經濟
l 過去十年生態經濟學家已做出結論,基於複利的貨幣系統,不符合在一個微妙平衡的生命星球上維持生命。
l 為了維持與生命世界平衡的狀態,穩態經濟遵循兩個主要原則:
一、絕不開採超過生態系統的再生能力。
二、絕不浪費或汙染超過生態系統的安全吸收能力。
l 問題不是「人類天性」,而是我們的政治制度允許少數人為了個人私利破壞集體未來,因此需要政治與經濟全方面的民主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