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我用LinkedIn找到高薪國外工作》-在台灣使用職場社交平台的心得


  一直在猶豫是否寫關於這本書的文章,一方面這是一本工具書,對象又是在2016年被微軟收購的LinkedIn,書中部分內容早已經與現況不符,加上自己並非習慣使用這類的職場社交平台,對於LinkedIn或是其本土競爭對手104職涯社群這類平台的評論,難免存在偏差,但是若能夠藉由這篇文章,讓更多資深與優秀的職場社交平台使用者得知一位平凡人的想法,或許可以引起討論,互相交換經營個人數位品牌的觀點。

  這本書並非著墨於「國外工作」,而是一本介紹LinkedIn,輔以正確求職觀念的工具書,適用於擁有不錯專業能力,年齡介於2035歲的年輕人;即便讀者並未同時擁有「專業」與「年輕」2項條件,也能藉由閱讀這本書,了解身為一位傑出人士,應該擁有什麼樣的「社群環境」與「職涯生態」,才能讓自己在職場上建立個人品牌,使得自己的專業分享、學習交流、人脈互動、工作經驗,共同產生正向循環,強化個人品牌價值。

  在台灣,職場社交平台至今依舊不盛行,即便LinkedIn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平台,絕大多數的工作者並無意願使用,主因是大家註冊、填完基本資料之後,就不知道該如何使用了,往往很久才登入LinkedIn一次,把它當Facebook一樣使用,頂多看看文章或按Like,實在不知道LinkedIn還能做什麼。有鑑於此,我買了並讀了這本書,希望能在尋求職涯發展的過程中,因為這本書而得到一些啟發。

一、成功使用LinkedIn的關鍵是「社群環境」與「職涯生態」的建立

  直截了當地表示,我認為在台灣成功使用LinkedIn是非常困難的,因為LinkedIn身為社群網站,需要大量活躍使用者支持,然而當多數台灣人沒有意願經營以工作為基礎的社群關係,只有自己一個人在使用LinkedIn時,社群網站就會失去經營的價值與意義,到頭來,若想堅持使用LinkedIn,必須極盡所能找到並融入台灣少數活躍使用者的人脈網絡,否則就只能探索國外可能與自己有交集的人脈網絡,這對使用者來說,實在是一件疲累又困難的任務。

  職場的社群平台與朋友的社群平台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並不具備休閒、娛樂、自然互動的特質,因此願意使用LinkedIn的人,自然是想要獲取職場上的利益才加入LinkedIn的,當目前的使用者投入大量時間與精神,卻不見得能獲得相應的收穫時,當然不易吸引新使用者加入LinkedIn,甚至留下舊使用者繼續使用LinkedIn

  另一方面,LinkedIn的環境傾向於使用者菁英化,這將會排除多數一般工作者的使用意願,進而失去與這群人士交流的機會;試想當一個人的資歷、工作與能力不出眾,在填寫大量LinkedIn Profile的表單時將難以下筆,多數空白的欄位只會顯得自己的平庸,更不用說與LinkedIn活躍使用者的Profile相較,只會造成自己不如他人的自卑形象,最終這個人肯定不願再使用LinkedIn,而我們也將失去機會接觸這位即便不出眾,但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術的人士。

  像LinkedIn這樣子的職場社交平台聚焦在「專業」與「年輕」,但是也因此在不知不覺當中為使用者們樹立了過高的門檻,即便好不容易建構了好的LinkedIn Profile,也只是成功使用LinkedIn的基本要件而已,真正成功使用LinkedIn的關鍵是「社群環境」與「職涯生態」的建立,而多數人很難讓自己建立或融入這樣的生態環境,最後只能回歸傳統的人力銀行進行招募與投遞履歷的工作。

  傳統的人力銀行不需要經營人脈的「社群環境」,也不需要學習分享的「職涯生態」,因此操作起來親民、簡便,當需要找工作的時候,只要完成個人履歷,在工作職缺公佈欄投遞申請,等待面試邀約即可,然而這種求職方式成功機率很低,公司也只能看見求職者當下「時間點」的表現,難以追蹤求職者長期「時間線」的樣貌。

  LinkedIn旨在解決上述人力銀行所不足的地方,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使用者也必須改變過去的習慣,從現在開始時時更新自己的資訊,若您認為傳統的人力銀行使用起來已經讓人感到疲倦,那麼如使用LinkedIn這樣的職場社交平台所要求的經營過程,只會讓人感到更加巨大的壓力,但若您想要成為一位傑出人士,必須讓自己習慣這種持續性的過程,從目標設定、建立個人知名度、激起利害關係人的興趣並深化關係,到面試邀約以取得新機會,這一連串長期經營過程,都是您必須做到的。

  本書除了介紹LinkedIn的使用技巧,更強調使用LinkedIn應有的心態,下列節錄書中部分文句:

「社群環境」方面,您應該讓自己經常被看到。
If you don’t get noticed, you get nothing.
People don’t hire the best, but the least risky.
引用自《我用LinkedIn找到高薪國外工作》

「職涯生態」方面,您應該讓自己待在樂於學習、分享、成長的環境。
你的心智思維無法提升,當你身邊僅有低俗的報導與內容。
你無法維護你的健康,當你身邊只有低劣與不健康的食物。
你無法讓自己感受真正的快樂,當你身邊沒有任何一個人感到開心。
同樣的,你無法擁有好的職涯發展,當你的貢獻不被對方或公司欣賞。
我們都會受到環境影響,所以你的公司與主管,一定會影響你的職涯發展。
因此,當你想要變得更好、更健康、更開心,或茁壯你的職涯,你必須確保你是在適合自己的地方工作,是個能讓你達成目標的環境。
引用自《我用LinkedIn找到高薪國外工作》

二、100%的LinkedIn Profile

  建構100%LinkedIn Profile,只是成功使用LinkedIn的基本要件,然而建構100%LinkedIn Profile其實也相當不容易,本書所列為舊版本100%LinkedIn Profile所需達成的條件,其中第一項至第七項是自己可以完成的部分,第八項及第九項必須依靠人脈才能完成,是最困難的部分:
1. 產業類別及區碼
2. 現有職位及職位內容描述
3. 再多加2個以上的職位
4. 教育背景撰寫
5. 照片
6. 至少填寫5種專業技能
7. Summary摘要
8. 至少擁有50個連結
9. 至少3個推薦

  2017年版本的LinkedIn100%LinkedIn Profile大幅簡化為3個條件,主要將人脈從原本50人的條件下修至30人,此外LinkedIn Profile的內容整合智慧型新增,依照系統跳出的欄位一一輸入資訊,即可同時完成Profile內容新增與Profile來源關注:
1. 至少擁有30個連結
2. Profile內容已新增,新增至「無懈可擊」最佳
3. Profile來源已關注

  以下整理LinkedIn Profile當中,需要特別注意的3個地方:

Summary摘要

  Summary摘要是完全空白的文字欄位,是最難寫也是最重要的LinkedIn欄位之一,本書建議填寫自己的專業經驗與目標,包含曾經做過什麼、感興趣的領域是什麼、正從事什麼工作及活動,以及可能的目標,也可以填寫求學、工作、社團、組織等經驗,藉此呈現自己的專長,突顯自己的特殊經驗;若您已經有明確的求職目標,記得在摘要中加入關鍵字,讓人資或獵人頭顧問更容易搜尋到自己的LinkedIn Profile

至少擁有50個連結,下修至擁有30個連結

  若使用者的人際網絡中至少有30LinkedIn使用者,那麼在完成LinkedIn Profile之後,即可邀請這些人加入連結,朝100%LinkedIn Profile邁進;在LinkedIn上若要發揮人脈的力量,這些已連結的使用者必須知道你是誰、動態、興趣、能提供的價值等。然而,若使用者的人際網絡中不足30LinkedIn使用者,必須額外花費心思連結陌生的使用者,連結對象建議以未來可能有交集的社團、活動、專業、經驗等為主,切勿胡亂發送連結邀請。

  個人認為對於一位平凡使用者而言,下修連結人數這樣的調整讓一個「不可能」達成的目標變成「可能」,以我個人而言,單就擁有30人連結這一條件,我亦花了數週的時間才達成,其中一部分還是依靠LION (LinkedIn Open Networker)的連結才勉強湊齊人數,因為自己認識的多數朋友於LinkedIn創建帳號、填寫資料後,幾乎不再登入使用,因此自己送出的連結邀請多數石沉大海,不會收到回應。

至少3個推薦不再是必要條件

  舊版本100% LinkedIn Profile的條件當中,最困難的莫過於這項,使用者必須有傑出表現,以獲得其他LinkedIn使用者的推薦評語,這是一種見證式的個人品牌行銷,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以個人名聲做為擔保,替其他人撰寫推薦評語,因此一定要盡可能獲得他人推薦,畢竟這項唯一不是自己填寫的內容,擁有最強大行銷與驗證個人品牌的能力。

  然而實際觀察,發現極少人願意使用這項功能,在LinkedIn上替他人的能力、工作經驗背書,即便是在LinkedIn上活躍的LION (LinkedIn Open Networker),所收到的推薦數量也屈指可數,個人認為推薦的功能並不具備絕對的參考價值,卻要讓推薦者用自己的個人品牌作為擔保,加上若非刻意進行推薦,一般人不會沒事登入LinkedIn為他人撰寫推薦,因此將獲得3個推薦從100% LinkedIn Profile的條件刪除,絕對有利於多數使用者。

三、LinkedIn付費求職功能

  如果說經營LinkedIn相當不容易,升級成為付費會員會讓經營LinkedIn變得比較簡單嗎?個人認為是否定的,付費會員能使用以下幾項特殊功能,沒有一項功能可以協助使用者輕鬆經營LinkedIn,至於現今版本LinkedIn的付費會員功能是否更動,本人無意繼續查證,畢竟資訊平台改版是經常發生的事情:

1. InMail Managers:讓您可以寄信給非自己人脈連結的用戶
2. Who’s Viewed your Profile:查詢哪些用戶瀏覽您LinkedIn Profile的完整清單
3. Move to the Top of the List as a Featured Applicant:讓您可以優化自己在LinkedIn投遞履歷後人才列表的順序,成為人才列表中的首位出現者
4. Premium Badge:付費會員將可以在個人檔案上顯示求職徽章
5. Salary Data:查詢薪資資料,但是LinkedIn的薪資資料內容有限
6. Job Seeker Group and Webinar:付費會員將可以加入由LinkedIn官方設立的社團Job Seeker Premium

四、LinkedIn求職流程

  本書作者Hank ChinSpencer Chang從事職涯顧問,因此本書是替他們自己行銷的重要管道之一,身為專業職涯顧問,本書作者開發許多求職相關工具,以吸引潛在客戶與他們聯繫,個人推薦本書LinkedIn求職流程、LinkedIn連結矩陣、LinkedIn求職矩陣等3項圖表與概念,至於更多課程資訊則可以參考本書作者的網站(www.hankspencer.com)

表一、LinkedIn求職流程概述
步驟一
撰寫LinkedIn Profile,建立個人數位品牌
步驟二
可參考本書連結矩陣,建立及拓展LinkedIn連結
步驟三
可參考本書求職矩陣,持續強化個人數位品牌
步驟四
心儀職位出現後,著手客製化專業履歷
步驟五
找尋關鍵聯絡人及主動求職、獲得面試機會
如果步驟五失敗
返回步驟三

  本書作者所提的是標準LinkedIn求職流程,首先是完成LinkedIn Profile,接著依據適合自己的連結方式與其他用戶建立人脈關係,最後是依據自己的求職目標經營LinkedIn,直到獲得新的工作機會。

  這是一種與傳統人力銀行截然不同的求職方式,當心儀公司職位開缺時,往往會先就近尋找最穩定、最值得信賴的人才,而非公開招募能力最好的人才,所以我們要擴大人脈連結,讓自己的能力在「社群環境」容易被清楚地看見;然而光是容易被清楚地看見還不夠,我們長期以來在LinkedIn上發表文章、分享新知、討論觀點,以及在社團上與其他用戶互動等過程,都是「職涯生態」的呈現,當自己深度融入這樣的「職涯生態」,自己越容易被視為穩定、值得信賴的人才,所以我們必須依據自己的目標,策略性地經營LinkedIn

  如果您是一位專業人才,相信這樣嶄新的求職方式可以順利進行,甚至您還在原公司工作時,因為您有效經營LinkedIn,隨時可能被動地被挖角;但是如果您與我一樣,是一位平凡工作者,可以嘗試打造這樣的「社群環境」與「職涯生態」,並在工作與生活之餘,學習並強化新的專業技能,使自己轉變為一位專業人才,這麼一來您學習成長的過程,也會在這樣的「社群環境」與「職涯生態」被看見,未來也才有機會使用LinkedIn求職,加入這種與傳統人力銀行截然不同的求職行列。

五、LinkedIn現況觀察與操作技巧

  LinkedIn的發展畢竟是從國外開始,再逐步進入國內,因此在2014年之前,平台的語言介面皆為英文,多數有意出國工作的使用者,或是有意進入外商工作的使用者,在全英語的環境之下,可以自然地使用LinkedIn,並順利在這個職場社交平台找到不錯的國外或外商工作。然而在2014年之後,LinkedIn開放繁體中文介面,加上受到趨勢影響,眾人紛紛加入LinkedIn,演變成平台內容中英文參雜、眾人使用LinkedIn的目標混亂、平台幽靈帳號充斥等問題。

  目前我使用LinkedIn的目的不是求職,而是希望融入「社群環境」與接觸不同「職涯生態」,但是整體使用起來,我覺得LinkedIn社團查找不方便,使用介面不親民,資訊方面甚至不如Facebook專業團體來得容易接觸,顯示LinkedIn在台灣沒有建立容易上手的「社群環境」與「職涯生態」,對於一位意圖朝向「專業化」與「年輕化」努力的平凡人來說,只能偶爾讀文章、貼文章、按讚,剩下就是盯著一堆朋友所創建但不再使用的幽靈帳號乾瞪眼。

  至於操作方面,既然是介紹LinkedIn的書籍,必定要分享一些特別的系統功能,然而這些功能在現今版本的LinkedIn是否相同,如同前述,因為資訊平台改版是經常發生的事情,本人無意繼續查證,也就不清楚了。

  第一個是使用介紹功能(Get Introduced),當您想要與一位重要但不相識的LinkedIn使用者連結,無法承擔遭對方拒絕連結的風險時,您可以請求2人之間的共同好友進行介紹,您會先請求這位共同好友協助介紹您給這位欲連結之LinkedIn使用者,接著這位共同好友才會轉送連結邀請,這麼一來,您與這位重要但不相識的LinkedIn使用者連結的機會,將大幅增加。免費帳戶使用介紹功能(Get Introduced)只有5次,想要使用更多次則必須升級為付費會員。

  第二個是使用提醒功能(Reminder),當您有一定數量的LinkedIn使用者連結數,不免容易忽略與某些LinkedIn使用者保持聯絡,因此您可以使用提醒功能(Reminder),提醒自己定期與這些LinkedIn使用者保持聯絡。

最後,我發現並期許

  身為一位平凡、沒有專業技能的社會新鮮人,當自己完成了主標(Headline)、摘要(Summary)、經驗(Experience)、專業技能及知識(Skills & Expertise)LinkedIn Profile之後,才發現經營LinkedIn的困難,這不是短暫花幾天、幾週、幾個月就能經營起來的,也因此,我沒有加入本書作者在LinkedIn的社團(Groups)Taiwan Elite,我認為當自己擁有好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並擁有成熟的工作態度,成為名副其實的台灣菁英之後,才會考慮加入這類的社團,在個人數位品牌的行銷方面更上層樓。

  誠如先前所言,即便是一位平凡工作者,也應該嘗試打造這樣的「社群環境」與「職涯生態」,以現階段平凡的自己而言,將同時嘗試經營LinkedIn,以及學習能在工作上發揮,並能夠將工作成果實際轉換為收入的技能。希望學習專業技能與經營職場社交平台的過程,能夠呈現自己努力生活、持續學習、想辦法突破人生困境的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