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脆弱的力量》(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接受挑戰,感受脆弱,榮耀屬於競技場上的勇者



  2013年由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寫作出版的這本《脆弱的力量》(Daring Greatly)近年來持續正面地影響自己,在現今社會酸民文化、嘲笑玻璃心的文化充斥之下,作者以自身經驗與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感受不安、感受自卑、感受脆弱,才能與他人產生深度連結、才能積極投入並全力以赴地生活。試想當我們準備地完美無瑕時才接受挑戰,可能因此失去寶貴的時間與契機?跟每個人保持人際互動的距離,即使能隨時抽身,卻也無法深入了解彼此?當職場不容許任何錯誤,學習、創意和創新也將不復存在?

  任何挑戰,無論是生活、愛、教養、職場,在接受挑戰的過程或多或少都會經歷內心的脆弱,因為我們在乎這件事、在乎這個人、願意連結、產生歸屬,因此「玻璃心」是必然的,我們必須學會感受脆弱的力量,才能做個全心投入的人(The Wholehearted),實際做法包括但不限於:
1. 別管別人怎麼想
2. 放棄完美主義
3. 擺脫麻痺和無力感
4. 不再覺得自己少了什麼,不再恐懼黑暗
5. 不要事事都要追根究柢
6. 別再跟別人比較
7. 精疲力竭不是地位象徵,生產力也不代表自我價值
8. 棄絕焦慮的生活型態
9. 別再自我懷疑,沒有什麼是非做不可
10. 不要裝酷,過度矜持

永不知足的文化

  作者是研究脆弱與自卑的專家,於本書說明當很多人為了個人價值而掙扎,覺得自己不夠好,就會形成匱乏的文化,而在匱乏的文化之下,大家相互比較與情感疏離,促使群體中每個人變得自卑、抽離,最終不願意接納自己的脆弱和不安,導致失去自信。

  這種永不知足的文化在我讀企管碩士班的時候尤其明顯,當每個人都在追求競爭優勢、表現機會、職涯發展,彼此之間的比較、恐懼與壓力,將造成個人自卑,甚至以抽離的方式,遠離群體或是對於群體變得漠不關心;若人們懂得接納彼此的脆弱,團結起來共同成長、共同努力,就會將如此匱乏的文化變得自足與知足。

關於脆弱

  依照作者的說明,脆弱的是一種不確定、沒把握、冒險的感覺,同時也是一種情緒衝擊,若不接受這種情緒衝擊、不感受脆弱,將阻礙自我了解與人際相處,儘管能短暫維持自己的平靜、渺小與緘默,長期下來卻會讓自己疲憊不堪。

  我們容易認為展現脆弱的一面就是軟弱,事實卻是相反,試想當某位遭受性暴力的人站上舞台,透過自身經驗侃侃而談,替社會弱勢的一方發聲,應該沒有人認為這個人軟弱,相反地應該會認為這個人勇敢克服一切、值得讓人尊敬。

  對於自己脆弱的經驗,我們總是不希望讓他人看到,然而他人脆弱的經驗,我們總是有意探詢與了解,因此在這樣的矛盾情緒之下,信任是放膽展現脆弱力量的充要條件,然而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擁有信任,才能展現脆弱,但我們也需要脆弱,才能培養信任;作者認為信任是逐一累積的,無法一次到位,尋求他人的支持是一種最原始、最大膽的冒險,如此一來我們才能找到一群有資格聆聽的人,彼此分享感受和經驗,讓信任與脆弱的力量以良性循環的方式互相滋養。

  過於在乎他人想法,將失去人際連結的契機;過於受限他人想法,將失去展現脆弱的意願。本書作者羅列許多不良自保行為,說明可能的負面影響,並提出解決方案,以下是三種常見的不良自保行為:
1. 打預防針:隨時擔心壞事發生,是壓抑快樂的矛盾恐懼,我們應學習感恩,享受過程,將當下美好的事物如同相片一般,在腦海中印製並留存。
2. 完美主義:以為凡事完美就不會感到匱乏、感到自卑,其實完美是難以達成的境界,我們應自我包容、欣賞自己的不完美。
3. 麻痺自己:透過忙碌、酒精、藥物等各種方式,消除不安和痛苦,此時我們應設定底線,尋求安心及修養心靈。

關於自卑

  自卑就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特別容易發生在完美主義者身上,造成自我封閉,而摧毀自卑就是與他人溝通、分享,換句話說,默許自卑比談論自卑更容易對一個人造成危險;當我們不再將個人價值和能力、創作、財富、名聲、勢力等劃上等號,就不會持續自卑,成為迎合他人、追求表現和完美主義的俘虜。

  本書作者對於男女自卑的原因與反應也做了深入的研究,無論什麼性別,當我們試圖遵守這些按性別定義的社會規範時,最容易強化這些自卑因素,因為害怕中斷連結,找不到歸屬感,不被社會所接納,畢竟人類是社群性的動物,面對這些性別定義的社會規範,總會在不自覺中以此檢視自我。

  面對自卑,我們必須懂得設定與尊重底線,了解引發自卑的原因,擁有批判性覺醒(Critical Awareness),接著才能接觸外界、談論自卑、遠離自卑,此外亦可使用表意寫作(Expressive Writing)等方式來面對並處理自卑。

培養改變,消弭鴻溝

  當理想的價值觀與落實的價值觀互相衝突時,將造成情感抽離,例如公司表面上鼓勵員工創新,卻嘲弄部分標新立異的觀點,這麼一來員工不可能安心進行創新發展,只會越來越冷漠、越來越不想貢獻,因此我們必須身體力行、言行一致,讓教育和職場重新人性化起來。

  在教養方面,我們除了必須言行一致以成為孩子的榜樣,也必須培養更多內疚式對話,避免自卑式對話,例如對孩子說這次考試考得很糟糕必須檢討,而不要直接罵孩子是笨蛋,畢竟童年被羞辱的經驗很容易改變成年後的為人處事和自我價值,我們必須給予健康學習成長的環境,給予孩子歸屬感。

  我很喜歡作者這樣形容人生:人生是相簿,不是單張相片,那些自卑和羞愧的場景只不過是大故事的小插曲,並未定義你整個人生。只要勇於接受挑戰,感受隨之而來的脆弱,我們才有機會找到能夠做自己的歸屬;相信自己、設定目標、達成目標,人生的希望就是這麼來的。

結語

  本書要講述的概念其實非常簡單,原文的副標題已透過一句話闡述完畢: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而作者只是透過故事分享與研究佐證的方式,從生活、愛、教養、職場等多面向一一談起,告訴我們與其事後後悔,倒不如面對自己的脆弱,有勇氣接受挑戰,讓大家看見真正的自己;其餘資訊可參考本書作者的網頁:https://brenebrown.com/

榮耀不屬於批評的人,也不屬於那些指責落難勇士,或挑剔別人哪裡該做得更好的人。
榮耀是屬於站在競技場上的勇者,屬於臉上沾滿塵土與血汗而英勇奮戰的人。他有時會犯錯,甚至一錯再錯,畢竟錯誤與缺失在所難免。
但他知道要奮戰不懈,滿腔熱血,全力以赴,投身崇高志業。
他知道最好的結果是功成名就,即使不幸落敗,至少他放膽去做了......
羅斯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