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原則:生活和工作》(Principles: Life and Work)-包山包海、彙整人生的智慧



  沒有花很多時間,終於等待到這本圖書館的預約書-《原則:生活和工作》(Principles: Life and Work),由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創辦人瑞.達利歐(Ray Dalio)彙整職涯過程所累積的經驗與智慧,提出以極度透明、創意擇優(Idea Meritocracy)等核心概念架構出「原則」,做為面對生活、工作,與整個人生的基準。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從哪裡來〉是作者-Ray Dalio的傳記故事,也是我認為收穫最多,最有意義的段落;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分別是〈生活的原則〉與〈工作的原則〉,講述每一條原則的內涵,而自己並未詳細閱讀這兩個部分,是因為講述的範圍太過廣泛、流於籠統,無法從中窺見其「原則」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因此僅快速瀏覽而已,再者,作者本身其實鼓勵讀者懷疑、挑戰、修正這些「原則」,以適應自身的環境。

一、閱讀成功人士傳記的幫助?

  會想要讀這本書的原因,在於我想要真正理解,那些檯面上的成功人士,是不是有相似的做事原則?還是有相似的人格特點?顯然地,Ray Dalio也非常想要了解這些塑造創新產品、創新企業的「塑造者」,其為人處世的原則,因此做了許多研究並將之歸納:一、塑造者獨立思考,不會讓任何人事物阻礙他們實現偉大的目標;二、有清晰的藍圖,知道如何做事情,比大多數人的視野更寬廣;三、對自己所做的事充滿熱情,無法容忍、關心表現平庸的人;四、極具韌性,因為塑造者實現夢想的決心超過需經歷的一切痛苦。

  「塑造者」為人處世的原則,是其極端異類的人格特點的展現,首先是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且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即是一件極其罕見的事情;作者於自傳中表示自己在12歲時確立「投資」是終身的興趣與職志,對比世界上約有2/3的大學生,畢業後所從事的工作與所學科系沒有相關,甚至仍在探尋自己可能有興趣的工作,兩者的差距不言而喻。

  再者,「塑造者」對於其偉大目標的執著程度,已達到不通人情的地步,任何可能阻礙其實現目標的人、事、物,都將毫不留情地捨棄,試想這樣的人,如果自己家中的長輩罹患失智症,需要有人幫忙照顧、維持家計,他們會挪出心力在家庭上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Steve Jobs就是最經典的案例,如果對自己的前妻、親生子女都可以如此不通人情,更不用說對待原生家庭、工作夥伴,以及其他周遭人士,想必皆是以自我中心、冷漠、批判的角度看待,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得協助自己達成理想的偉大目標。

  一般人的處世方式不會如此不盡情理,當然對自己也不會如此苛刻,但是「塑造者」對於達成偉大目標的執著程度,讓自己可以承受各種極端困難的處境,如破產、失去信譽等,厲害的是他們總是能夠找到方法突破困境、扭轉局勢、重新建立一切。

  我時常在懷疑閱讀名人傳記真正的幫助到底是什麼?畢竟多數人都是凡夫俗子,既然這些世俗上的成功人士所達成的典範在統計上都是outlier,那我們何必去追尋那些outlier令人卻步的做事方式,而忽略位於常態分佈上的平民百姓,可以有所使用,有所改善的「原則」。

二、有「原則」不一定會成功,但沒「原則」一定不會成功;所以成功關鍵?

  Ray Dalio著作的這本《原則:生活和工作》其實重點就是在把自己的成功經驗,予以統整並回饋,讓一般民眾可以閱讀、實踐這些帶領他邁向成功的「原則」,只是所呈現出來的僅是老生常談、廣泛、籠統的論點,對於與其他成功人士的差異,沒有比較也沒有探討,是比較可惜的地方;但是如果我們仔細閱讀本書第一部分〈我從哪裡來〉,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細節,進而幫助我們真正了解橋水基金與其他避險基金的不同之處,而這樣的不同,才是作者能有今天這番成就的關鍵,詳見以下比較。

作者在書中強調以下不錯的觀念
l   關鍵不是我知道的有多少,而是我知道該如何處理自己不知道的事,選擇處理的方式將反映出自己的原則。
l   正確地失敗是能夠從痛苦的失敗中學到教訓,從而避免直接因失敗而被淘汰出局的命運。
l   所有的事情都是「情景再現」,都各自有原則可以處理,因此要把真正的問題檯面化,有了透明度,每個人才能自己思考事情,並找到根本解決問題的過程,確保持續改善。
l   我們把原則明確地寫出來,藉由一起反覆檢視來改進這些原則,然後確實地遵循,如此可培養出創意擇優。

再來看看作者提及為什麼橋水基金成功預測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
l   具體做法:這些資料都是公開的,我們只是把它們整理出來,把對的人放在一起工作,並與電腦配合,然後用不同的方式審視而已。
l   再更具體一點:如果你看的是總體經濟模型,裡面不會有金融這個因素。他們並不承認金融產業實際上會崩潰,因而削弱貨幣政策的刺激。所以我認為這場危機學到的是要更充分地準備,確保財務金融界與總體經濟學家進行溝通,以建立更穩健的模型。

  我們應該可以發現,資料、資訊、系統化、人工智慧化,正是支撐橋水基金提供Pure Alpha等高收益產品,並成功預測市場景氣的重要關鍵,在資料科學大放異彩之前,橋水基金就懂得使用這些工具,大膽、警慎(因曾經錯誤預測市場而破產失敗)且按照「原則」地執行投資操作。有了廣泛的資料,且隨時檢視改進原則的心態,橋水基金讓自己不知道的事越來越少(例如金融產業實際上會影響總體經濟),讓龐雜到無法以人工處理的資訊由人工智慧處理,以達到現在的成就。

三、如同永不知足般,新的目標、新的困境,與征服目標的榮耀將反覆出現

  Ray Dalio在著手引退之際,最關心的重點就是橋水基金在沒有他之後,是不是還可以繼續獲得成功?此時他也分享了打拼大半輩子的感想:即使已經實現了偉大的夢想,過程中感受的痛苦,要比奮鬥時獲得的榮耀來得多,那麼是什麼原因驅動他繼續前進?是努力過後獲得的滿足感。

  無論目標大小,當目標達成時會帶來感動、興奮與成就感,但不久之後我們就會不自覺地尋找新的目標,接著繼續投入心力達成新的目標,並於途中繼續遭遇新的困境…,相信這是每個人都有的體驗,而本書的付梓,就是作者追尋新人生目標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具體成就之一。

四、橋水在創意擇優所用的工具和行為準則

  再一次強調,我無法給予本書極高的評價,因為所論述的「原則」實在是過於廣泛、籠統,例如提到人的外向、內向性格,Ray Dalio描述的定義雖然正確、精準,但缺乏深入的論述與探討,實務上的應用就會讓人摸不著頭緒,因此關於外向、內向性格的議題,倒不如閱讀瑪蒂.蘭妮(Marti Olsen Laney)的《內向者求生術》(The Introvert Advantage: How to Thrive in an Extrovert World)來得務實;但也由於作者經歷豐碩、看盡人生大小事,才能在如此眾多的領域優遊其中,且有系統地組織出這些「原則」,這不是一般人能夠達成的巨大成就。

  不過,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就是,總是能夠找到很棒的章節,彌補前述不足之處,作者直接在本書最後,附上橋水基金的管理工具,以程式系統具體實踐「原則」:

橋水在創意擇優所用的工具和行為準則
l   教練系統:從書中找原則不如直接諮詢來得快。
l   集點器:能執行可信度加權投票,在創意擇優下形成集體決策。
l   棒球卡:以簡單的方式來呈現人員的優缺點和背後的證據,就像你不會讓一個打擊率只有一成六的野手去擔任第三棒,相同的道理,你也不該指派一個注重大方向的人一項需要注意細節的任務。
l   問題日誌:記錄錯誤並從中學習教訓的主要工具。
l   痛苦按鍵:人體驗到痛苦的時候,是記錄痛苦是什麼樣子的最佳時機,卻不是適合反省的時機,等事後再用經過引導的反省問題來回顧。
l   爭端化解器:要有責任表達並設法達到共識,找出具可信度的人幫忙研判。
l   每日更新:以簡短的文字記錄出人員當天做了什麼事、出現的問題,以及本身的反省。
l   契約工具:員工對彼此做出的承諾需要明確到可化為行動,有證據可查,且能彼此究責。
l   流程圖:管理者需要流程圖來幫忙把公司設計成可理解的機器。
l   方針和程序手冊:彙整方針和程序大全以便查閱,功能就像操作手冊。
l   量化指標:四個步驟有助於訂出量化指標-一、公司目標;二、達到目標的程序;三、最適合量化的關鍵;四、關鍵指標如何發揮槓桿效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