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轉職思考法》-唯有「隨時能換工作」的人,才能獲得自由


  從學生時期到就業時期,耳邊總是不乏有勸進考取公務人員或國營事業職務的聲音,但是這麼多年下來,說沒有動心是騙人的,畢竟遠離不安全感、保持生活穩定是多數人想要擁有的狀態,自己當然也受不了這樣的誘惑,但是一想到辛苦準備考試,目的卻只是將自己未來好幾個十年的人生賭在一個「自以為安全穩定」的工作上,就足以讓我卻步,重新省視一下這本由北野唯我編著、提倡的《轉職思考法》。

  事實上,以我過去曾經在國際貿易局擔任替代役,以及在國研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擔任研究助理的經驗,多數公務人員與多數類公家單位職員的工作狀態,都不如外界想像的美好安逸,而是深深陷入不良的職場文化、缺乏轉換跑道的能力、放棄現職的機會成本過高(計入考取公職所投入的一切時間與資源)等惡性循環之中,更不用說在私人企業上班會存在上司不合理要求的情形,在這些「看似安全穩定」的工作上,其實也是會頻繁發生的。

  自己這些年來,重視自我學習,學習的內容不是為了任何考試,而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雖然這項任務極為困難,且沒有終止的一天,但還是得面對現實,堅持不懈、一點一滴地累積自己的市場價值,才能擁有「隨時都能轉職」的能力與自信,以便隨時告別無能上司與慣老闆,追求更好的職涯。

明知道不能再拖下去,卻不知如何是好......

  本書所謂的「市場價值」,可以有質化與量化的衡量,下列即為市場價值的提問與描述,提醒我們當自己處於職涯道路上的關鍵時刻,職缺資訊並非最重要的考量,而是必須考量市場價值,畢竟長期來說,市場價值與薪水高低勢必會趨於一致。請記得,公司不會告訴你,如果你的市場價值遠低於目前薪水,這會在無形之中,讓你變成無法自由轉換工作的「社畜」。

評估自己的市場價值的九個問題
l   你擁有多少「換了公司依然具有價值」的技術?
l   那些技術的「保存期限」有多長?
l   你擁有多少在其它公司也會受到重視的「寶貴經驗」?
l   那些經驗在社會上有著多大的「重度需求」?
l   當你轉職之後,在前公司裡有多少人還是會樂於幫助你?這些人掌握多大的決定權?
l   在公司外,有多少人樂於幫助你?這些人掌握多大的決定權?
l   在你所處的市場裡,「平均一個人的生產性」有多高?
l   你所處的市場在未來的「成長性」有多高?
l   你的「市場價值」在未來能合理期待有多少程度的成長?

市場價值(Market Value)的計算方式
l   將三個數值相乘,便可計算出收入的期望值(立方體的大小):
業界平均一個人的生產性 * 人際關係資產 * 技術資產

在工作的「壽命」走到盡頭之前,務必進入具成長性的市場

  想要一輩子衣食無缺,自己工作內容的評價該取決於以上司為指標?還是以市場為指標?這個問題的答案相信不言自明,但是我們常常可以在成功人士的回憶錄中,發現心無旁鶩地投入眼前工作,不評價工作內容也能獲得成功,其實本書作者也分析、回應了這樣的論點,發現恰巧擁有的才能,與恰巧遇上的時機,才是這些成功人士的成功關鍵,但這些成功模式是無法複製的,因此對絕大部分不具特殊才能的一般人而言,所置身的工作環境絕對是一個必須重視的要點,請透過以下四個步驟實踐之。

步驟一、評估自己的「市場價值」
l   技術資產:
二十多歲應該著重於「專業性」,三十多歲應該著重於「經驗」。像市場行銷、程式設計之類的「專業性」技術,要成為頂尖高手,需要相當程度的資質,受環境影響相當大,因此凡人更應該靠著「挑選戰場」,也就是「累積經驗」的方式取得優勢。
l   人際關係資產:
二十多歲該追求「專業性」,三十多歲該追求「經驗」,四十多歲該追求「人脈」。
l   業界的生產性:
簡單來說,就是那個業界的人,平均每個人能夠產出多少的價值;事實上,自己的市場價值受業界生產性的影響最大。如果一個人的技術資產與人際關係資產都不足,更應該挑選「生產性很高的產業」,或者是「正在成長中的產業」。

步驟二、評估目前工作的「產業壽命」
l   產業的生命週期:
椅子數量多
2明星
3制式化
椅子數量少
1利基
4消滅

替代可能性低
替代可能性高

步驟三、在優勢消失之前,轉換跑道至具成長性的市場
l   轉向型職業生涯規劃:
轉向(Pivot)這個字用在企業經營領域上,是轉換跑道、改變方針的意思。把軸心腳放在自己的優勢領域裡,然後把另一隻腳慢慢朝著今後想加強的領域移動。
l   找到具成長性的市場有兩個方法:
一、找出許多新創公司紛紛投入且不斷發展的商品或服務。
二、找出足以推翻現有業界不合理處的機制。

步驟四、從具有成長性的市場中,挑選出最佳的公司
l   有的人追求的是一個能夠成長的環境,有人則只追求安定。不過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最好同時考量:
一、市場價值。
二、職場環境。
三、一展長才的可能性。
l   想了解自己在該公司一展長才的可能性,面談時可做三個提問:
一、貴公司想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期待新進員工能有什麼樣的表現?
二、現在在貴公司內最活躍、最受肯定的員工是什麼樣的人才?這位員工能夠一展長才的理由是什麼?
三、那些像我這樣轉職進入貴公司,並且表現相當活躍的員工,待過哪些部門,負責什麼樣的工作?
l   當確定了轉職方針,進入實際挑選公司階段時,有三點必須特別注意:
一、不論吸收何種人才都能維持運作的商業模式,若是基層員工就較難提升市場價值。
二、公司內部風氣是否重視轉職進入的員工,可觀察職員是否從新鮮人出身。
三、自己的應徵職缺是否與公司的強勢單位一致,可檢視經營團隊或主要領導人物的背景資歷,並觀察公司的優勢與特色。
l   挑選優秀新創公司的三大重點,面談時可做三個提問:
一、競爭對手是哪些公司?這些公司的業績是否也在成長?
二、基層員工是否也很優秀?一家新創公司必定有著優秀的經營團隊,但底下的員工是否也同樣優秀?
(實務上請爭取直接與基層員工對談。)
三、來自其它同業公司的評價高不高?
(實務上執行困難,因現代商業模式很難單靠財務狀況判斷其價值,可轉而參考網路上的評價,但必須與其它公司互相比較。)
l   好公司什麼也不必做,求職者自然會找上門來,因此請廣泛使用各種求職管道,以下管道對徵才公司而言,費用由高昂排序至低廉:
一、接受獵人頭。
二、到轉職經紀人公司登錄資料並接受介紹。
三、企業主動聯繫型求職服務。
四、利用社群網路服務上的配對服務。
五、直接應徵或透過朋友介紹。
l   分辨轉職經紀人公司優劣的五大重點:
一、願意將應徵公司所舉出的「優點」及「疑慮」回報給轉職者。
二、提供的建議必須關係到轉職者職業生涯規劃的整體價值。
三、願意代替轉職者向應徵公司要求延長答覆期限或提高薪資。
四、當轉職者詢問「有沒有更好的公司職缺」時,願意耐著性子提供更多資訊。
五、必須與各公司的社長、董事及人事單位負責人建立起深厚的合作關係,能夠自由安排面試時間。

就算沒有你,公司還是會繼續運作下去

  轉職的過程相當辛苦,得對付各界的酸言酸語,破解「怎麼換都是爛工作,自由轉職有何用」的迷失,又得抗拒「考公職」、「考國營」等追求高薪安逸工作的念頭,此外又得與自己內心的聲音溝通,回想最初轉職的目的,與「是否繼續留在現職」的念頭進行拔河比賽。我相信,只要堅持「市場價值」的觀念,相信這些困難都是可以逐一破解的,進而幫助自己做出最後的決定。

轉職活動接近尾聲時,進行決策
l   一家薪水很高的成熟公司,跟一家薪水低但有助於提升自身市場價值的公司,當心中難以抉擇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後者。
l   唯有具備最多資訊且投注最多心力的人,才能夠做出決策,因此與親朋好友溝通時,請注意以下要點:
一、邏輯。
二、分享感受。
三、信賴。

從什麼時候開始,工作不再是「快樂的事」?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經歷過職場霸凌、八卦謠言、派系鬥爭等剝奪員工精神自由的事件,想當然耳,狀況越差的公司,職員越會把目光焦點放在公司內部,而造成這樣的事件越來越常發生。個人認為本書作者是透過經濟學的觀點,力圖打造正向循環的就業市場,讓狀況不佳的公司被迫做出正向改變,或自然而然地被市場機制淘汰。

  想定本書作者應該是古典經濟學派的支持者,透過市場價值的思維,人才是可以在就業市場自由移動的,並透過轉向型職業生涯規劃的實踐,讓高市場價值人才待在好的公司,低市場價值人力待在一般公司;即便在現實社會,短期內的就業市場,應該像凱因斯指出的一樣,人力無法隨意移動,是因存在名目工資向下僵固性等因素,但我們只要想想未來數個十年還需要奮力工作的情景,就可以理解長期下來,追求自由職涯的重要性囉!

工作意義
l   現在的時代對「追求工作意義的人」有利,因為把自己的興趣當成工作,在未來是提高生存機率的必要條件,畢竟枯燥乏味的定型化工作都將被新技術取代,維持生計的成本又不斷下降,因此未來的工作型態,大致可分成以下三種:
一、把興趣當成工作。
二、把工作時間壓縮至最小,並且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興趣上。
三、心不甘情不願地做著現在的工作。
l   「無論如何都想做的事」對絕大部分的人而言根本不存在,根本沒有必要尋找做這件事能讓你感到快樂的工作,相對地,我們要的是「感到快樂的狀態」:
一、1%的人著重於to do(去做),這些人擁有明確的夢想及目標,把重點放在「做的事情是什麼」。
二、99%的人著重於being(狀態),這些人會把重點放在「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或「想置身在什麼樣的環境裡」,因此應該把重點放在提高自身的市場價值,且盡量避免為了工作而自欺欺人。
l   99%的人為being型,這些人找出喜歡事物的方法有兩種:
一、從經常受稱讚但自己沒感覺的事情中尋找。
二、從平常的工作中找出做起來完全沒有壓力的事。

個人與公司都會變得更好
l   抉擇是否失敗,只有事後才會知道。因此,失敗的唯一條件只有「在該下決心的時候沒有下決心」。
l   只有轉職變成理所當然的事情,「個人」就能因獲得更多選項而得到自由,「公司」也會為了留住員工而變得更具魅力。
l   為自己貼上標籤,標籤的內容可以包含理想目標,或目前還沒辦法達成的事。而決定了標籤之後,挑選工作時就要以強化標籤做為判斷的軸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