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2日 星期六

《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一詞由心理治療學家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提出,而此次我閱讀的書籍是由周慕姿著作之《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這似乎也是「情緒勒索」一詞變得如此氾濫的原因。

  情緒勒索指的是他人有意或無意的行為,造成自己喪失自我價值感,導致自己即便不同意他人的意圖,也只能無奈地依循之。網路上對於這本書的評價兩極,但是普遍認同的評價是,本書提出「情緒界限」解決方案,相當難在現實社會中解決問題,只能做為阿德勒心理學中(可參考《被討厭的勇氣》)「課題分離」的依據。

  評價兩極的部分,則是爭論於「情緒勒索」一詞,是否演變成行為偏差者的藉口,造成人與人的互動變得更加乖戾。個人認為無論是對於此書給予正向評價,或是負向評價的讀者,可能都會因為個人認知的差異,錯誤地曲解了「情緒勒索」一詞的內涵,因為情緒勒索的環境,是要在勒索者與被勒索者的行為與心理狀況都處於特定條件之下,才能引發的,因此我認為真正的問題是,社群媒體錯誤地引用「情緒勒索」一詞,以及閱讀書籍者錯誤地認知「情緒勒索」一詞,才是造成大家對於「情緒勒索」評價兩極的根本原因。

  而我為什麼會閱讀這本書呢?主因也是不斷舊事重演的職場問題:上司總是會以「加分」、「團隊越來越好」、「學習成長」為理由,不斷給自己各式各樣的「建議」,即便美其名為分享資深人員的過往經驗,一旦自己選擇不採納上司的觀點,就會被貼上「思考不周全」、「做事方式不好」的標籤,且必須忍受上司長時間的碎碎念,然而選擇不採納上司觀點的原因則完全無法被聽見,而此工作任務所遭遇的問題則會繼續由我們基層工程人員默默承擔。

  情緒勒索之所以成立,就是在這樣的職場環境之下,工作者的自信、自我價值感蕩然無存,隨時擔憂害怕因為執行工作任務而遭受上司的情緒轟炸,又因為上司的管理方式,造成工作者變相得獨自承擔任務執行的困難。

  結果我的職場問題有因為這本書而解決嗎?當然是沒有,如同本書所述,上對下的關係是最難以處理的情緒勒索關係,我們也僅能透過本書,看清問題發生的前因後果,並重拾自己應該有的自我價值感而已,並期許大家盡可能不需經歷這麼一段難以忍受的歷程。

情緒勒索

什麼是情緒勒索

l   情緒勒索的六大特徵:
情緒勒索者要求à被勒索者抵抗à雙方壓力à情緒勒索者威脅à被勒索者順從à舊事重演

l   情緒勒索牽涉到的重要三元素:
自我價值感、罪惡感、安全感

l   不理想的情緒逃避策略:
討好對方、逃避問題、說服自己接受此狀況、憤怒

l   情緒勒索對思考和情緒等身心狀況的影響:
失去自尊、自我懷疑、對自己失望、失去感覺與表達感受的能力、合理化對方要求與自己順從的行為、習慣取悅、產生以害怕為基礎的互動關係

l   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情緒勒索者或被勒索者。

情緒勒索者

l   情緒勒索者會在有意或無意中,使用要求、威脅、施壓、哭鬧、自殘、沉默等直接或間接的「勒索」手段,讓被勒索者產生各種負面情緒,例如罪惡感、恐懼感、挫折感等,這些感受就會在被勒索者的內心運作發酵,造成身心障礙。

l   情緒勒索者並沒有好好處理自己內心的恐懼,反而試圖控制對方,希望藉由對方不要違反自己的價值觀與準則,以此減少自己內心的恐懼。

l   情緒勒索者一直在向被勒索者傳達一個訊息:被勒索者有責任讓勒索者覺得被勒索者變得更好,而且這個更好的標準,是由勒索者所定義的。

被勒索者

l   容易扮演被勒索者的幾種人:
一直想要當好人、習慣自我懷疑、過度在乎別人的感受、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過度孝順、對威權不當的尊崇

l   當被勒索者因為情緒勒索者的貶低,因而感覺自己不好時,按照他們的方式去做,很多時候,似乎就是讓自我感覺變好的唯一途徑,長久下來,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l   很多習慣自我懷疑的人,其實是對於罪惡感很敏感,責任感也很重的人,可能在過去經驗裡,自我懷疑者學會了承接他人的情緒責任,他們可能在高標準的環境中長大,時常擔心自己做不好,會造成別人的困擾、愧對別人,而成為開始一段「情緒勒索關係」的關鍵。

 

被情緒勒索的原因

習慣性的罪惡感

l   促使自己無法擺脫情緒勒索循環的信念,多半就是深植於內心的教條,若不遵守就會引發心中習慣性的罪惡感。

l   有習慣性的罪惡感的人容易被情緒勒索的情境:
當對方貶低自己時、當對方引發自己的罪惡感時、當對方威脅到自己的安全感時

l   許多深陷情緒勒索關係的被勒索者,常具有在意別人評價的特質,有著自省的能力與習慣,但過度的自省,與自責無異,也忽略了對方的行為其實更不妥當,甚至根本不尊重自己。

l   許多人雖然擁有客觀的高成就,或大量的成功經驗,但是這些客觀的成功,並沒有構成他們主觀認定自己是有能力成功的想法,反而成為他們應該要達到的標準。

上對下的關係

l   「上對下的關係」指的是明顯有權力位階的關係,但彼此身為一個人,有需求,也有感受,應該要被尊重、被理解,而不是被用「你應該」或教條壓抑,使得兩人互動,總只有一個人的聲音。

l   用「合理化」的方式去適應這個人或這個環境時,可能會使自己的抗壓性變高、適應環境的能力變高,但相反地,可能愈來愈難察覺到自己的感覺,例如快樂、成就感,以及對自我的看重。

自我價值感

l   布芮尼.布朗博士,在她的著作《脆弱的力量》一書中,談到了永遠不夠的文化,人們的匱乏感會特別的強,我們因而感到自卑,學會比較,甚至抽離自己的情緒。

l   聽話當好孩子、好要更好、求完美不可犯錯、服從權威、想要當好人、習慣自我懷疑、過度在乎別人感受、希望獲得別人肯定,擁有這些特質的人,都有一個共通點,也就是他們多半是自我價值感低落的人。

l   當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沒有控制感時,我們的自信、自尊、自我價值就會低落,我們會容易覺得自己不好、糟糕,也更容易陷入沮喪當中。

 

情緒界限

什麼是情緒界限

l   所謂的界限,指的是我們自己的忍受範圍,是別人如果侵犯,我腦中的警鈴會大作,我會感覺不舒服的範圍,而這個範圍,因人而異,但了解並且接納自己的情緒界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l   情緒界限就是你的領土、你的疆域,你就是你自己國家的國王,你可以決定,如果想要跟你這個國家互動與交流,別的國王需要用什麼樣的方式。

建立情緒界限

l   建立情緒界限指的是,我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不為他人的情緒負責,讓我們的行為,是出自於自發,是自我有意識的選擇,而非出自於害怕與恐懼。能鞏固情緒界限,對防範情緒勒索很重要。

l   建立情緒界限的前提是,和自己真心對話,接受自己可以忍受的界限,認真地體驗自己的情緒,立下自己人生不需要為別人負責的決定,自我允諾好好保護自己。

l   建立情緒界限的三步驟:
停-減少互動、以跳針方式反應對方、降低焦慮、閃為上策
看-緩和情緒、回顧歷程與自我感受、安撫焦慮感與罪惡感、提醒情緒界限在哪裡
應-一次一點改變、設立不同程度的目標、有意識地選擇

l   請提醒自己:我尊重自己的感受,不是錯的,不用懷疑;我不需要他人決定我該如何感受,因為那是屬於我自己、身為人,應該被尊重的重要部分。

有無情緒界限的差異

l   有界限清楚的父母,我們會學到:父母拒絕我們,並不代表他們拒絕跟我們建立親密關係,或是討厭我們。

l   若被勒索者過度配合,可能會使得勒索者完全沒有界限,不曉得勒索者自己的行為已經太過分、太過超線,將對方沒滿足自己的需求視作「都是對方的錯」。

l   重視自我感受與需求,不代表自私,但如果一味地要求別人也要符合自己的想法要求,滿足自己的需求,甚至不惜侵犯對方的界限,貶低對方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才是自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